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真实性与荒诞性,从《草船借箭》看评弹艺术

2009-07-21 11:4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沈用大
用细节的真实性来保证情节的荒诞性,最终达到娱乐性。这是评弹最主要的特点,也即是评弹的魅力之所在。

评弹是一种方言艺术,具体包括评话和弹词。我国方言众多,不少区域都有自己的评话和弹词,而苏州评弹是最为著名的。据《评弹文化词典·前言》说:“……鉴于其近年来影响的扩大,‘评弹’一词已经成了苏州评话、弹词的专称。”(《评弹文艺词典》,吴宗锡主编,周良、李卓敏副主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6年)本文的“评弹艺术”即指苏州评弹。然而评话和弹词两者还有区别,有人以四字来归纳评弹艺术的表现手段:说、噱、弹、唱。主要应该指的是弹词;评话则不弹不唱,四字之中只占了前面二字。《草船借箭》是评话名家唐耿良先生表演的一个选回,本文企图用评话的一个选回来窥探整个评弹艺术,有人恐怕担心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过我想这样或许更可以凸显评弹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草船借箭》是《三国》故事之一。《三国》故事基本真实,有正史陈寿的《三国志》可考;但流传更广的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则故事不见于正史,是罗贯中敷衍出来的。《三国演义》自第四十三回至五十回写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赤壁大战,其中第四十六回用了大约两千来字写“草船借箭”(其中包括一篇四百余字的《大雾垂江赋》);评话《草船借箭》是对于小说中的这个情节的再创造。选回开始已经是诸葛亮立下“三天之內造十万枝箭”的军令状的第三天了;与之相应的小说所写的借箭经过,仅八百来字,可谓简约之至。那么评话是怎样“说”并“噱”的呢?

先看“说”。

评话与小说不同。小说是一种文本,由文字组成,读者必须明确字、词、句的含义,再加上适当的想象,才能形成形象和概念;同时小说是客观存在物,可供读者反复阅读,这就决定了小说写法可以相对地简约。评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语音组成,主要诉诸人的听觉。听觉比文字来得直接;但是它有很强的时间性,一闪即过,往而不返,如果没有加工成为音像制品,是不能反复欣赏的,这就决定了评话必须比小说“说”得更加周详。以上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的一个区别,而苏州评话在各种评话之中,又是“说”得最周详的。

例如小说“草船借箭”讲诸葛亮率领二十只船,乘着迷雾,“径望北岸进发”——仔细一想,这里就有很多疑问:一、因为这次行动跡近“偷袭”,不能轻易弄出声响,那么诸葛亮是如何指挥这二十只船的进、停、转、退的呢?二、迷雾满江,方向如何辨别?三、如何测定与曹军水营的距离?四、如何计算船上受箭多少?如此等等。在小说中都没有说明,而评话却把它们交代得滴水不漏。这是细节。我们常说:细节出真实。把细节交代清楚了,使听众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我曾听过北方的“评书”,与苏州评话相此,觉得他们似乎只是在介绍“故事梗概”,因为缺少细节,所以整个故事都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听来很不过瘾。于是我想:注重细节,把一切说得一清二楚,使一切变得合情合理,或者正是苏州评弹的最主要的特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