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真实性与荒诞性,从《草船借箭》看评弹艺术(2)

2009-07-21 11:4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沈用大
再看“噱”。 噱分三种:“肉里噱”、“外插花”、“小卖”。《草船借箭》里三噱皆备。例如刚开始,诸葛亮叫船上人把主船的船梢截了,然后又叫钉

再看“噱”。

噱分三种:“肉里噱”、“外插花”、“小卖”。《草船借箭》里三噱皆备。例如刚开始,诸葛亮叫船上人把主船的船梢截了,然后又叫钉上。船上人不明其意,表演者随口说了一句:“诸葛亮是‘长官’,叫你截只好截,这是‘长官意志’。”“长官意志”是现代语汇,用在这里有时空倒错之感,却又是那么恰当、贴切,所众不禁因心领神会而发笑。这就是信手拈来的“小卖”。又如船上用稻柴受箭,表演者联系到走街穿巷卖糖山楂的朋友,说诸葛亮的这个办法被他们学去,用稻柴扎成草把,把糖山楂一串一串插在上面,任凭走走跳跳,都不会掉落。这个联想由庄而谐,两者之间既跨度极大,又丝丝入扣。这就是精妙绝伦的“外插花”。至于“肉里噱”,是最重要的,也是这里表现得最充分的,是本选回再创造的主要内容。在小说里,这一节的重点系放在诸葛亮一边,曹操方面只是被动的陪衬。评话则在这方面加以发挥,具体安排了三个在小说里原本不出场的人物:徐庶、蔣干、司马懿;其中徐庶和司马懿还是重要角色。

徐庶曾是刘备的军师,被曹操强迫归顺,当然不会真心帮曹;并且他与诸葛亮是朋友,当他闻听诸葛亮到来之后,立即帮助掩饰,编造了“卧鱼水族大会”的神话,并以“天下四大名鱼”使曹操信服。

后来当曹操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他又劝曹操派兵去追;曹操鉴于前车,却又犹豫起来。这里把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和足智多谋、曹操的多疑和刚愎自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蒋干则因“盗书”使曹操平白折了两位得力的水军都督,在这里只是插诨打科。

司马懿是后《三国》的重要人物,所以这里先介绍他不得志的原因;但是他想立功,遂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子,驾一艘小艇快速去追,使情节由轻松一变而骤然紧张起来。结果,开头处看似闲笔的被诸葛亮命人截去又钉上的船梢起作用了,纵身飞跃而下的司马昭,一脚踩上去,立即跌落江中。司马懿由是而胆颤心惊,拨船而回。这一方面表现了司马懿虽然也懂兵法,却比诸葛亮稍逊一筹;一方面也为这个选回增添了惊险气氛。

以上许多“肉里噱”的情节是新创的,人们或许称赞所增加的内容符合人物本身的逻辑,与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印象相符;然而我提请听众千万别忘了它们也带有漫画化倾向,有“为噱而噱”之嫌。——不过这正是我看中这个选回的原因。因为《三国》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草船借箭”又是那么耳熟能详,不管怎么说,诸葛亮毕竟骗过了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这是总的前提。有了这个总前提,评话的再创造就可以放开手脚,就可以比别的选回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这里并不缺乏一般苏州评话都有的细节,如前所述,表演者不嫌其烦地交代了诸葛亮如何指挥这二十只船的进、停、转、退,交代了迷雾满江如何辨别方向,如何测定与曹军水营的距离,如何计算船上受箭多少,如此等等。这是整个故事真实可信的基础。好了,既有了前提,又有了基础,整个故事的可信性便有了确切的保证,所以其间即使有一些荒诞的情节,也容易为听众接受。

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用细节的真实性来保证情节的荒诞性,最终达到娱乐性。这是评弹最主要的特点,也即是评弹的魅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