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仔戏”的母体是漳州锦歌,漳州锦歌的母体在中原,这种文化的血缘纽带是割不断的。唐代漳州刺史“陈元光开漳,中原音乐歌舞也传进漳州”,“‘洞晓音律’的唐玄宗曾于开元四年(七一六)下诏御赐一批宫廷乐器给漳州。据陈松民先生研究,今天的漳州尚保存一些唐式乐器。如:曲颈琵琶,俗称‘南琶’;尺八,今名洞箫;奚琴,亦称稽琴,现演变为锦歌的二弦、芗剧的大广弦;拍板,五片制,演唱锦歌时尚用;弦兆鼓,先演变成三弦,;阮咸,今演变成锦歌弹唱的长柄月琴。”(刘子民《漳州过台湾》)
跟锦歌一样古老的,还有起源于“竹马灯”舞蹈的、一种古朴而稀少的、享有“戏曲活化石”之誉的民间歌舞小戏“竹马戏”,而“唐代,皇宫里就有优伶扮演‘竹马舞’的娱乐活动,并逐渐流行到民间。”(刘子民《漳州过台湾》)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的人讲一口中原雅音,它没有北京话声调铿锵、音节高昂、节奏清晰、洪亮悦耳的特点;它声调轻柔,音节和缓,节奏模糊,温柔和婉。
这里的民间艺人,吟的是中原曲调,它没有京剧的华丽明亮,高亢激越;它朴素无华,低沉和缓,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通俗音乐。
来到这里就回到了盛唐王朝。亲爱的朋友,到闽南来吧,来这里寻找古入声字,寻找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来这里聆听短促的塞音,来这里寻觅原始韵味的歌谣,来这里寻觅盛唐辉煌历史的倒影。
北方的朋友们,如果你听惯了高昂的京剧、听惯了冲天的秦腔、听惯了奔放的豫剧等高雅曲艺,或许你会产生听觉疲劳,你不妨到厦门、漳州一带来,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听一听,走进民间弦歌坊,聆听一下这足以让你彻底放松身心的锦歌吧。或许,锦歌中的梵音能度脱你肉体的烦恼,带你进入一个妙不可言的虚空净土!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