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二):团结起来,筑起血肉长城

2009-08-04 14:16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篇章。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了东北三省,张学良的东北军尽数撤进关内。日军一路跟进,1933年元旦之前,他们的战车已经开到山海关下。

山海关是长城最东边的一个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在当时的热河省境内,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塞。

日军对华北觊觎已久,但是必须打通山海关这一关。

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突然发起进攻,负责驻守山海关的东北军独立第9旅626团在旅长何柱国率领下奋起反击,长城抗战拉开序幕。第二天上午,日军第8师团2000多人以重炮和飞机为掩护,再次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

此时的蒋介石正在南方“剿共”前线,他调集数十万大军,准备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大“围剿”。因南京政府不予支援,山海关千余守城官兵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与日军浴血拼杀三昼夜,全部阵亡。

1月3日,山海关失陷,日军转攻热河,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

3月5日,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开始分兵进犯长城各隘口。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调动了包括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在内的17个军30多个师,总兵力约20万人,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长达1000多里的战线上与日军展开阵地争夺战。中国军队在武器远不如日军的情况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长城抗战之惨烈,印证了何柱国旅长的誓言:“……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最后一滴血。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

古老的长城和中国守军的热血,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1933年5月,坚守了三个月的长城各口均被日军攻占。在这前一年,日本已经在东北制造了一个傀儡政权"满洲国",现在它得寸进尺,要侵吞华北了。而国民政府当时的对日政策,仍旧是“妥协”。华北局势异常危急。

1933年5月,长城抗战将士的鲜血最终换来的是一纸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官员发表《天羽声明》,声称“日本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故日本应与各国不同。”

1935年2月,蒋介石声明“中国不但无排日之行动与思想,亦无排日之必要”;汪精卫发布“禁止抵制日货”等政府令。

5月,日本政府指控杜重远主办的《新生周刊》发表的文章《闲话皇帝》“侮辱天皇”。中国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杜重远有期徒刑1年零2个月,不准上诉。

6月,南京政府颁布《敦睦邦交令》,要求国人对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

中日签订“秦土协定”,日军借此控制了察北地区。

7月,“何梅协定”正式达成,日本攫取河北省、察哈尔省和平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

9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发表声明,宣称:“必须对组织华北五省联合自治团体的工作予以指导。”

日本为什么要攻华北呢,主要是因为华北的资源,日本人当时讲的叫“三白两黑”。“三白”就是羊毛、棉花和盐。这“两黑”一个是煤,再一个是铁。日本在侵略华北的同时,就是要获得对它有利的国防资源,所以它对华北必欲取之。

1935年11月1日,这一天是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日子。上午9点35分,开幕式刚一结束,一个身着西装的青年人突然跨出人群,高呼打倒卖国贼,向站在第一排的汪精卫连开三枪,汪应声倒下。

行刺者孙凤鸣,曾任19路军排长,刺汪前身份是南京晨光通讯社记者。在审讯中他满怀激情地说道:“请你们看看地图,整个东北和华北那半个中国还是我们的吗?再不打,要亡国,做亡国奴了!”

然而,集军事与行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面对日本蚕食华北的企图,继续推行他的妥协政策。此时,日军也在加紧策动华北自治。1935年11月,在日军的扶植下,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7日,国民政府迫于日本人的压力,着手解散北平军分会,决定成立名义上主权属于中国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第三天,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陆璀 时为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那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集合了,整队出发,一路步行。到了西直门呢,才发现西直门的门已经完全关闭了。城楼上、城门旁边都有军警在看守,就是不让我们进城和城里的同学会合。那怎么办呢,我们当时决定,就在西直门城墙旁边召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很巧的,那个城墙旁边有个老百姓搭的唱戏的一个台,我们就把它用来当主席台,借来了一个小方凳,就放在那个台上。同学们临时推举我代表北平学联,向群众讲讲话。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当时就站在了那个凳子上。事先也没有准备,但是这种悲愤的心情是大家共有的。所以当我说,北平是我们中国人的北平,现在呢,中国人不能进去,反而日本人在城里头横行霸道,欺负我们的老百姓,请问今日之北平,究竟是谁家的天下呢?说到这里,我自己也禁不住声泪俱下了。那么,台上台下的同学们就举起拳头喊,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这个场面是很动人的。

于是有人当场拍下了两张照片,后来发表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上。它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也使这位正在演讲的女学生陆璀的形象成为这场运动的一种象征。陆璀当时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的委员。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