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坳上张氏
始祖绳六公,字肇庆,号起宗,行一,原籍直隶,明洪武初迁居来湘,卜居省城。传四世至玉之公、俊之公时,约有四十余丁,流寇至,存者无几,未及卅年,又值兵乱,俊之公四传至鸣公,后裔不知所往,或传其落业四川。惟玉之公避居河西滂塘冲。清道光11年(1831)创修谱牒,光绪3年(1877)重修,1947年三修。1919年重建祠宇于坳上。门联:镐京孝友,燕国文章。宗派: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肇锡宏庆,翊赞是明,振志宣定,应远维新。
长沙峡山张氏
宋绍兴7年(1137)栻公随父浚公由蜀来楚,居永州,后同葬宁乡十都官山。栻七传至元季文忠公昊,宦游江西,移寓丰城。明初子锡公护卫南京,洪武3年(1370)由丰城坪坝街移居长沙峡山,至八派衍为四支。清康熙11年(1672)创修族谱,乾隆元年(1736)续修,同治8年(1869)三修,宣统3年(1911)四修。三修时有湖南巡抚刘崐及曾国荃序。谱以昊公为始祖,锡公为支祖,锡公子行清公为一派祖。派语:行文环廷,大朝显明,宏启开立,仕正必成,枝长叶秀,裔世昌荣,桂馥兰馨,京楚闻声。
长沙石门乡洞田市十二处张氏
始迁祖添福公,字大观,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省丰城县因督兵剿贼迁湖南长沙县锦绣镇洞田,族人最多分布在长沙东乡、浏阳北乡之交界区,子孙分布于长之洞田、浏之下房冲、大屋塅、大岭背、湾头、大江山、石嘴头、大陂头、何家山、桂花桥、板坡冲等十二处,故名十二处张。清乾隆31年(1766)建宗祠于长沙石门乡洞田市。1947年四修族谱。至1948年,已传25代,约6800人。
长沙湖头张氏
始祖景宣公,元季之乱时因避难自江西丰城迁湘潭板石,其孙钧公,字道莲,又名壎,字元均,为九龄公之十九代孙,再迁长沙圭塘一带。因此地湖泽延袤,故名湖头张氏。族人分布于湘阴、益阳等地。宗祠在长沙县属九峰乡第五保湖头尊嘉岭之阳。1918年四修族谱。
长沙河西杉树塘、新康格塘张氏
谱称宋时正葆公十二传至大晟,字詠清,号仰斋,明嘉靖3年(1524)由江西省丰城县北竹山迁居益阳桃花港。生四子:武宝、廷宝、楚宝、秀宝。明末武公迁善邑黑门楼,秀公迁河东金字牌,支分派别,各立祠谱。廷、楚二公迁居长沙河西杉树塘及新康格塘。廷裔又分国相、国槐二房。槐公生四子,分为老四房:绍松、隐松、梅松、镜松。隐房丁数较繁,捐赀较胜,又分少四房:贵宇、钦宇、盛宇、立宇。楚裔亦分三房:锡级、明典、三甚。清嘉庆21年(1816)廷裔老四房、少四房及楚裔三房创修族谱,同治8年(1869)续修,1922年廷、楚二裔三修,道光12年(1832)创建宗祠。派序: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九世家声远……
长沙樟树亭张氏
始祖栻公,十传至汉瀹公,原籍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明永乐间偕弟汉清来楚南浏邑东乡第二都圭法里红沙堡。后清公迁益阳。汉瀹公携子钊公卜居星沙北门外鸳鸯井,继居善化河西槽塘桥,后迁樟树亭。谱尊汉瀹公为第一派,三世雄春、应春之后兄弟八人端、琢、鸾、浩、俊、杰、佺、俍,鸾、俍无传,衍为六房。清嘉庆10年(1805)建宗祠于樟树亭。咸丰7年(1857)创修族谱,光绪26年(1900)续修,1948年三修。派语:(自十派始)应正世大,光明显耀,承绍人囗,永昭宗道,建立功囗,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该族名人张捷书,长江水师岳州镇总兵。
长沙落鹏桥张氏
始迁祖一敬公,明成化17年(1481)随吉王由南昌迁居长沙落鹏桥。清嘉庆间纂修墨谱,1916年始修支谱。派语:世守先泽维,宾承鉴永恢,德家治国启,大美应运昌,立学宗光定,孝有达忠良。
长沙员头洲张氏
清初自福建漳州迁来。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