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父亲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又该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孔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一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大家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能不由衷地钦佩夫子的教育智慧。夫子因材施教,倡导终生的“仁”教育,是以孝道为根本的,所以学生有了过失,正是教育弟子们的好时机。
这是别开生面的一课,一定会让曾子及弟子们印象深刻。通过这个故事,使门下弟子和几千年后的我们懂得,孝养父母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相关文章:孔子学堂•“中华传统礼仪”之礼与敬
精彩推荐:跟孟子学礼仪:衣食足而知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