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和古人学习人生的人品与气度

2009-05-10 08: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古人修身,还重视人品和气度的修养。人品和气度都是人格修养的现实表现和达到的境界。只有重视任凭与气度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境界。

 

古人修身,还重视人品和气度的修养。人品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气度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包括他人)的影响所反映出来的态度。人品和气度都是人格修养的现实表现和达到的境界。

人品有正邪高下之分。正直高尚的人品使人格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卑微邪恶的人品使人格向庸俗奸诈的方向发展。人品是人的基本素质。忠贞与邪佞,君子与小人,都是以人品划分的。修身进德首先要立品,用人择交首先要观品。人品不好,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综合前人所述,人品的要求一曰真诚,二曰正直,三曰仁厚,四曰无私。 四者以无私为基础,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做人首先要真诚,古人称为本然人品,率真人品。一个人的思想、品格、言行,都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矫揉造作,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扭曲自己的本性。“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洪应明《菜根谭》) 真诚做人,保持本然人品,是做人的起点,也是人品的极致。真诚的反面是虚伪,自欺欺人,靠戴假面具过日子。真诚坦率的人不失本色,自然有感人的力量。虚伪矫饰的人一生部在演戏,给人留下伪佞可憎的形象,自己也丧 失心灵的本性,忍受心理上的折磨。

正直也是做人的本分。正直人品表现为襟怀但白,秉公持正,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正直的反面则是伪善狡诈。正直的人,对人对事公道正派,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虚伪狡诈的人伪善圆滑,曲意逢迎,背信弃义,拿原则做交易。正直和真诚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只有真诚才能正直,反之亦然。观察一个人,可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他是真诚直爽,还是虚伪圆滑;是光明正大,还是阴险诡诈。这是区别人品的重要标准。

做人还要有仁厚的胸怀。《尚书·皋陶谟》说:“宽而栗,柔而立,直而温。”宽容而庄重,柔和而能干,正直而平易近人,这是将刚直与仁厚相结合,以造成完美的人格。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平等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能够以仁爱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各种人际关系就可以理顺了。仁厚的反面是刻薄狠毒:或者察察为明,记人小过,发人阴私,念人旧恶;或者阴险狠毒,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这种人对人严,对己宽,伤害善良,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被谴责和唾弃的。

无私是真诚、正直、仁厚的思想基础。“有欲甚则邪心胜”。(《韩非子·解老》)私心重、利欲心重的人,不可能真诚坦荡,刚正不阿,也不可能宽厚侍人。“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手书联)这都是说,要做到真诚、正直、仁厚,就要大公 无私,先公后私。当然,无私不是否定个人的合理欲望和正当利益;但个人利益不能无限膨胀,不能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欲炽则身亡”,私欲过甚,不仅害人,还将害己。这是古今部适用的道理。

以真诚、正直、仁厚、无私为标准,可以判断世人人品的高下。吕坤在《呻吟语》中将大臣分为六等:上等人宽厚深沉,远见卓识,造福于无形,消祸于未然。第二等人刚正清明,慷慨敢言,爱国如家,忧时如病,但未免太露锋芒;第三等人顺应时势,循规蹈矩,不能兴利;不能除害;第四等人 只顾自己的名望荣华和上司的恩宠,毫不考虑国家安危;第五等人贪巧闹事,恃宠扬威,刚愎自用,扰乱国政;第六等人奸险凶淫,煽虐肆毒,危害百姓, 伤害善良,蛊惑君心,断国家命脉,失四海人望。吕坤品评大臣主要是从人品考虑的,而品评的标准大体上包括了我们上面说的四点。吕坤还特别指出:有一种圆滑的人,放弃为人的原则,“巧趋人所未见之利,善避人所未识之害;立身百祸不侵之地,事成而我有功,事败而我无咎。”这种“巧智之士”, 国家不能依靠他们。吕坤对这种用“巧智”营私的大滑头刻划得入木三分。 这种人现在并未绝迹,吕坤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惕,防止上当。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有人天生是下品,必然是恶的;有人天生是上品,必然是善的;有人天生是中品,可善可恶。董仲舒的说法当然不对。还是告子的“性无善恶论”比较正确。除自然属性以外,人的社会属性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品也是如此,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 后天形成的。人品的正邪高下,决定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自觉的修养对人品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