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的好环不能只凭地位名分来划分,主要看实际表现。地位高、名声显赫的人不一定个个人品高尚;没有地位名声的普通老百姓中,也有许多人品高尚的人。因此,每一个人不论社会地位和职业分工如何,都要自觉地进行人品的修养。
古人除注意人品修养之外,还注意气度的修养。气度又称器量、胸怀、胸襟,反映一个人对不如意的人和事所持的态度。有的人气度宽宏,能忍受不如意的事,能宽容不如意的人。有的人气度狭小,于人则落落寡合,遇事 则常常烦恼。气度不仅影响事业的成败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影响个人在社会中地位、作用和身心健康。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有大胸襟、大气度,方能担大任,成大事。有大胸襟、大气度,方能着眼于大处和长远,不致把宝贵生命浪费在委琐的小是小非中。“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 “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伐一局棋”。有这种吞吐六合、上下古今的大气度,则毁誉欣戚都不足以动其中,面对任何不如意的人和事,都可以处之泰然了。
历史上不乏气度恢宏的人。明人宋纁辑录的《硕辅宝鉴》中有三则讲气度的故事: 第一则讲唐朝的狄仁杰。高宗时狄仁杰是大理丞,后为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公元 691 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 他说得对,臣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第二则故事讲唐朝的陆贽。陆贽在德宗时当过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李粪巽奏,德宗大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讲情,才未被杀,被贬到驩州当司马。德宗又想诛连窦的亲党,没收他的家产,陆贽请皇上加以宽恕。宋纁称赞陆贽公正诚实,以德报怨。
第三则故事讲宋朝的吕蒙正。蔡州的知州张绅犯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祖赵光义说:张绅很有钱,不至于会贪污;是吕蒙正贫穷时向他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对他报复。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了官,吕蒙正被罢了宰相的官职。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重当宰相。太宗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不辩也不谢。宋纁称赞吕蒙正的气度不是那些浅薄的人可以做到的。
气度大小具体表现在如何对人、如何对事上。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为人既要有严正的操守,又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狂狷孤傲,独来独往。明人薛瑄说:“人当自信自守,虽称誉之,承奉之,亦不为之加喜;虽毁谤之,侮慢之,亦不为之加沮。”(《古今药石》)如果遇到横逆无理的人,如果被人误解,被人中伤,也要冷静对待,不要丧失理智,使自己也跟着做出错事。在人生旅途中,不如意的人和事,处处有,时时有。气量大才能心情舒畅,气量小只能在自烦恼。
吕坤《呻吟语》中曾提出对付强横无理的人和事的诸种办法,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有下面几种:
1.“与小人处,进德之资也。彼侮愈甚,我忍愈坚,与我奚损哉?”“不遇小人,不足以验我之量。”和小人相处,可以增进自己的品德,检量自己的气量,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的确如此,经常听听反对自己、攻击自己的话(反对攻击自己的人不一定都是小人),使自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凡强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故,即思所以处之法。”遇到蛮横无理的人和事,先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考虑处理的办法,不要恼怒动气。“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人激恼了,就会丧失理智,闹出乱子来。 因此古人把“制怒”作为座右铭。
3.“你说的是,我便从”,“你说的不是,我便不从。”对批评攻击的话要采取冷静的态度,善于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
4.“自反无阙,彼欲难盈,安心以待之,缄口以听之,彼计必穷。”经过反省自己并无过失,而对方无理纠缠不休,这时可以置之不理,最后他也就无计可施了。这就是兵书上说。的:“不应不动,敌将自静。”
5.“小人侵陵,则惧患防危,长虑却顾,而不敢侈然有肆心,则百祸潜消。”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要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此自可消除祸患。
气度和思想、性格、见识有密切关系。“心底无私大地宽”,没有私心的人对人对事自然宽厚豁达;私心重的人必然斤斤计较恩怨得失,处处疑神疑鬼。此所谓“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恼。”(申涵光《荆园小语》)性格开朗随和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能想得开,放得下; 性格固执暴燥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容易激怒,死钻牛角尖不能自拔。 见识高的人眼界高,气量大;见识低的人,眼界浅,气量也小。这就是古人说的“识进则量迸”(《薛文清读书录》),“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问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下》)。故欲涵养大胸襟、大气度者,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整体素质,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
(责任编辑: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