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乐知好问,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2010-02-01 15:42
来源:感悟中国式智慧 作者:佚名
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孔子认为,在学习中,人们若仅仅是有目标地追求,还不如从中得到心理满足效果好;得到心理满足,又不如对学习、工作有强烈兴趣的效果好。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可以通过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挖掘学习的潜力。
仅仅懂得学问、道理,却不能从心中喜欢它,说明学得不够深入、透彻。在学习时,如果将学习看成是“苦学”、“困学”,那么即使对书本倒背如流、对道理讲得清楚明白,仍然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趣。而如果心里喜欢,却不去身体力行,从实践中感受到愉悦、快乐,那么这种喜爱也不深刻。
在这里,“之”不仅是指学习,也指儒家所追求的仁义之道。孔子表面上说的是学习之道,实际上也是在讲如何遵循仁之道。对于儒家学说,要了解其内容并不难,但要从内心培养对这种仁道精神的喜爱之情,却不容易做到,至于要亲自去实践就更难做到了。所以,孔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好之、乐之”,从内心去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格。所以孔子循循善诱地教导人们,要始终自强不息,追求更高的境界。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学者,字幼安,北海朱虚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齐相管仲的后代,以操守淡泊著称。他身高八尺,相貌不错,家里很穷。他16岁时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对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很难得的品质。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管宁离家游学,潜心读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是年长他一岁的平原高唐人华歆字子重,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都很出色,当时的人把他们比成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品德、学识、行为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管宁性情恬淡,沉默寡言。华歆好动健谈,喜欢访朋会友,善于多方交际,内心深处热衷于功名利禄。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免不了谈古论今,抒发各自的人生抱负。华歆总是喜欢评说古往今来将相王侯的事业和地位,且十分羡慕管宁的家世。管宁则不以为然,谈到这种话题时,他总是拍拍书本,又指指屋后的菜地,那意思是:身处乱世,我不能治国安民,只要能够读书和劳动,就别无所求了。
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管宁与华歆经常同坐在一张宽大的芦席上读书。门前有时经过坐着豪华车子、身着华丽衣服的大官,后面跟随着持戈的卫士和骑马的侍从,前呼后拥,耀武扬威。每到这时,管宁充耳不闻,照旧读书;华歆就坐不住、沉不住气了,放下书本,跑到屋外街上,挤进围观的人群里仰视,对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回来后,他也不继续读书,而是赞叹不已地对管宁描绘“轩冕者”高贵堂皇的仪容。管宁劝阻华歆说:“我们是读书、做学问,不必去仰慕那些高官厚禄的人!”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