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16.9』孔子说:“生来就懂的人最高明;学过之后才懂的人差些;遇到困难才去学的人又差些;遇到困难也不去学的人则最差了。”
孔子在这里是把一个人的学问和这个人的学问与学习的关系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非常有意思。仔细品位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标准也非常适合判定一个管理者的素质高低。比如,企业直接从外面招聘一名高素质的管理者,相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可以算是“生而知之”.企业内部原来不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或者原来就是管理者但觉得自己原来学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然后主动去学习提高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学而知之”.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才去学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困而学之”.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不去学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困而不学”.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生而知之”的人,最起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就连孔子这样伟大的人也明确表示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可以高薪聘请到“生而知之”的成熟的管理者,但是这些管理者千万别以“生而知之”者的心态来赴任,以为可以不要继续学习了,因为你在其他企业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不一定能完全适合新的企业,你还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施展你的管理才华。因此即便对于“生而知之”的管理者,也需要学习,只是学习的内容可能与其他管理者有所不同,比如最起码你要学习了解该企业的产品、结构、人员、现状、历史、环境等。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生而知之”的管理者和“学而知之”的管理者归为同样层次和素质的人。要注意区别的是“学而知之”的管理者与“困而学之”的管理者的不同。“学而知之”是主动去学习,在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之前也能持续主动地去学习。“困而学之”则是缺乏学习热情,直到遇到了问题无法解决感到为难才不得已被动去学习。除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区别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然后知不足”,有学习主动性的管理者,通过学习,才能看出自己平时管理中的不足,因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学习主动性的管理者,会对自己平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还会盲目地觉得自己管理得很不错,自然越发没有学习的兴趣。至于“困而不学”的管理者,则根本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许多企业的总经理都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中高层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技术能力,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我想根本原因之一,很可能就在于中高层管理者都觉得自己管理水平挺好的,也看不出自己日常管理中有什么问题,应付日常管理已经绰绰有余,因此完全不觉得有学习的必要。
所以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迅速简单的检测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方法:你可以问他:你现在的管理中有什么问题吗?如果他回答说没有任何问题,那说明他的素质还不够高。如果他回答说有问题,并具体告诉你有什么问题,那说明他的素质相对高一些。如果他不但能告诉你存在怎样的问题,还告诉你正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进行改善,那么他的素质则比前两者都更加高一些。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