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执两用中,中国式管理(一):执两用中和中庸思想

2009-05-18 11: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曾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这“十六字心经”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其主要含义是:允执其中。“允执其中”也就是得当地把握住它的中正之道。而所谓的中正之道也就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中式管理,其根本,其哲学灵魂,也就在于此:“执两用中”。

执两用中和中庸思想

为何“允执其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执两用中”又成为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呢?“允执其中”是变易达到和谐的通路。要实施执中之道,则要借重于“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要使用好执两端而用其中的工具,就需要掌握它的具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凡事均有两端:或动或静,或刚或柔,或进或退,或扩展或收缩,或变动或稳定,或生产或消费,或阴或阳等等。要“执两端而用其中”,就先要理解“两”的含义。

庞朴研究员解释说,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并列的关系。比如企业和客户,就是“两”,是并列关系。

“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关系的。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按照这种说法,朱熹的所谓“理”和“气”就是“二”,理主气从,不是“两”。而“雌雄”、“男女”、“损益”、“增减”、“进退”才是“两”,并列关系,没有主从关系。“执两”要注意不把主从关系的“二”混进去当作“两”。比如企业领导者和下属是“二”,不是“两”,是主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这样,“执两”是比较简单的,人们并不太难掌握,只要不把“二”误当成“两”就可以了。要“执两端而用其中”,真正有困难的是“用其中”,也就是如何根据事物的具体结构、状态选择实际有效的“中间”方案来解决问题。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所谓的中间其实有无数的状态,要选用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中间方案实在很难。因此“执中”也就成了大难题,成为一个极其复杂,很难把握的问题。“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就因为使用的难度高而时常导致偏差。为此孔子就曾经感叹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非民不用,实在是因为太难而不能用。是时,占卜、算命等似乎更容易做的迷信行为也就乘机而入,妖言惑众,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这股浊流终于把个提供“用其中”的形象思维方法的古代易的思维工具变成了占卜用的的迷信工具。——以致于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甚至著名学者,都把《易经》视为占卜大典来理解和注释。

现代系统论的原理表明,结构决定功能。《易经》则由阴阳两端的符号化开始,用两端的中间组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构造出了一种用以描述事物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系列。

这种结构图式从简单到复杂分成三个层次: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最简单的事物结构只用一阴一阳的组合构造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象,即四种结构图式。并用水作为太阴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木作为少阳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金作为少阴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火作为太阳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结构决定事物的特性。我们也就可以依据中间状态的结构类型及其代表物来帮助我们完成“而用其中”的困难抉择。

事物的复杂性增加一些,就使用三元的符号组合来形成它的结构图式。这就是八种卦象: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结构图式。

乾以天为代表物,兑以泽为代表物,离以火为代表物,震以雷为代表物,巽以风为代表物,坎以水为代表物,艮以山为代表物,坤以地为代表物。这些代表物的典型特性直观地表达了该种结构状态的特性。便于人们抉择“而用其中”。

一般的事物大多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也就多使用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来对照、反映它的结构、状况和具有这一类结构的事物的共性。用两个三元结构重叠,构造出六十四结构状态的结构图式。每种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有一个名称,叫做卦名。比如:损、益、未济、既济、困、解等等。复杂的事物,不易用简单的代表物来表达它的典型特性,于是就采用根据卦象,并参照卦辞和爻辞的提示启发,来帮助人们理解该种结构图式的功能特性和所处的阶段的特性,帮助人们选择实际有效的“中间”方案来解决问题。但这种结构图式系列工具相当复杂,并非一般老百姓所能理解和使用的。这就使《易经》长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难普及于世。

而孔子则把古代的智慧集中用到一点上来,说“过犹不及”。而这所谓的“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实质上又是什么东西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