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执政的智氏,瓜分了晋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成为战国前期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新兴势力。他们一改春秋末叶晋国衰落不振的颓势,迅速向四邻扩张。其中魏国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变法图强,频频击败齐、秦、楚等大国,广略疆土。至惠王时,迁都大梁,战功赫赫,邻近诸侯多来听命,甚至“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战国策·秦策四》),登上盟主的宝座,使魏国的霸业升到顶点。但是不久后便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告负,尤其是桂陵、马陵之战两度负于齐国,从此国势一蹶不振,退居二流,被迫充当齐、秦等强国的附庸,而不再扮演主角。同一时期的齐国,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强大起来的齐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于是与魏国不断发生冲突,最终通过桂陵、马陵之战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一)孙膑、庞涓其人及战争爆发背景、过程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据史书记载,“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因曾受膑刑(去掉膝盖骨),故世人称之为孙膑。其生卒年月史无记载,主要活动于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56年—前301年),著有《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出生地,出生年月史无记载,主要活动于魏惠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70—前343年),是战国中期魏国的主要将领。庞涓与孙膑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庞涓至魏国任将军,嫉妒孙膑才能,设法把孙膑骗至魏国,借故处以膑刑。孙膑逃至齐,成为齐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孙膑一生的功绩主要是辅佐田忌,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减灶诱敌”两种战法的成功范例,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因之名扬天下。庞涓曾于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八万魏军攻赵,包围赵都邯郸,次年克之。然而在随后的桂陵之战中败于孙膑之手而被俘,在马陵之战中全军覆没,因此羞愤自杀。
公元前453年,魏国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得到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国君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又广泛招揽人才,依靠新兴的“士”阶层进行统治,在当时率先进行一系列封建化改革,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魏国富强起来,成为头等强国。随着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的巨大胜利,魏国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以至东方的齐国,也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法的诸侯。
此时东方的齐国虽靠魏武侯的帮助列为诸侯,但齐国毕竟是一传统大国,不甘依附于魏国,在魏惠王时期,就同魏国发生军事冲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败我观(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庄子·则阳》)。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挟制周围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十四年陈侯午镦铭说,“佳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太妃祭器”。[1](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2]而后,齐国在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强大起来的齐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于是不断与魏国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了齐魏桂陵、马陵两次大规模战役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