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5)

2009-06-30 11: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其次,孙膑以“必攻不守”作为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不仅对力量相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作战一方,提供了迅速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而且也对力量处于劣

其次,孙膑以“必攻不守”作为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不仅对力量相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作战一方,提供了迅速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而且也对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作战一方,提供了夺取胜利的可能性。因为通过兵力机动,可以正确地选择进攻目标,避实击虚,调动敌人,从而改变形势,取得主动,使优势易位。孙膑在桂陵之战中所用“南攻平陵,西驰梁郊”的“围魏救赵”之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因这里既是敌军之虚,又是要害之处,战略形势立即为之一变。庞涓被迫回救,形成被动;齐军桂陵截击,掌握主动,主客易势,以逸待劳,结果一战而胜。而庞涓此时仍拘泥于固定的战术原则和墨守成规,认为自己兵多且精,军事实力明显强于齐军,因而想通过一次大规模会战而一决胜负,时刻想寻找齐军主力决战,忽视了根据敌情、我情、天候、地形以及对方军队部署等不同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以创造有利的形势,从而达到夺取战争胜利的这一正在兴起的战略思想,直接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再次,孙膑在《威王问》中,回答田忌所问如何战胜“众且武”敌人的问题时,提出了打持久战的观点。他说:“垒广志,严还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之”。这段话的实质,就是说在对付兵力、战斗力都占优势的敌人时,必须采用防御手段,避免为其所败,并尽一切努力,一方面增强工事,激励士气,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一方面麻痹敌人,使其骄傲、疲惫,以消耗、削弱其兵力和战斗力,然后在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在敌不意之时,向敌不备的地点,实施突然的反击,以期一举歼敌。这种随时间转变优劣形势的战法,具有持久战思想的萌芽。而庞涓仍然保守地继承在此之前,如孙武所说的“兵之情主速”,“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速战速决的军事理论。与孙膑的持久战相比,这自然落了下风。

综上所述,庞涓的战略思想实际上代表了春秋时期相对较为落后的战略思想,而孙膑则代表着战国中期新兴的战略指导思想。齐魏桂陵、马陵之战实质上就是春秋时代的落后战法与战国时代先进战法的较量。那么,可以说,齐魏桂陵、马陵之战齐胜魏败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在此之后的各国战争之中,就很难再找到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踪迹了。从这个角度看,桂陵、马陵之战作为一个跨时代的分水岭,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田旭东:《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  原刊《中国史研究》199703

3:《通鉴 周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4:周少川:《兵书亦史也》  原刊《史学史研究》199504

5:姬元璋:《云梦山孙膑八阵图》  原刊《中州今古》199403

6:仝晰纲:《桂陵之战诸问题辨析》  原刊《史学集刊》199903

7:《战国策》中华书局点校本

8:《史记 鲁仲连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9:杨伯峻:《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  原刊《文物》1975年第2

10:《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

11:《史记·魏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

1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13:《庄子·则阳》

14:《三代吉金文存》

15:徐中舒 《先秦史论稿》 第235

16:《古本竹书纪年》

17:赵振铠 《孙膑兵法·禽庞涓中几个城邑问题》《文物》 1976年第10

18:左牧 《马陵之战战址及起讫时间考》 《东岳论丛》1981年第3

19:王焕春 《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 《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

引文出处:

[1]《三代吉金文存》(卷七)第42

[2]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35

[3] 赵振铠:《孙膑兵法·擒庞涓中几个城邑问题》,《文物》,1976年第10

[4] 左牧:《马陵之战战址及起讫时间考》,《东岳论丛》,1981年第3

[5] 王焕春:《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

(责任编辑:绵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