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4)

2009-06-30 11: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关于庞涓的忠君思想,在桂陵之战中就有所表现:在桂陵之战中,田忌、孙膑为疑误魏军又派轻车锐卒直攻魏都大梁,以激怒魏君,让他逼迫庞涓回军来救

关于庞涓的忠君思想,在桂陵之战中就有所表现:在桂陵之战中,田忌、孙膑为疑误魏军又派轻车锐卒直攻魏都大梁,以激怒魏君,让他逼迫庞涓回军来救。因此,笔者认为魏军在桂陵中伏并不完全是庞涓的责任。庞涓作为魏国久经沙场的大将,对齐军布置的种种假象应有所警惕,但魏王急令他回军,本着“君命不可违”的忠君思想,庞涓只能率军快速回援,这就直接导致了桂陵之战魏军中伏惨败。至于马陵之战后庞涓羞愤自杀,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其一,庞涓在马陵之战魏军再次中伏惨败后,认为自己在战争中无法帮助主帅太子申赢得胜利,反而丧师辱国,上无脸回国面对君父,下愧对跟随自己的将士,因而自杀;其二,桂陵之战庞涓曾为孙膑所俘,后被放回,眼看现今又要被老同学、老对手所俘,心里羞愧不堪,因而自杀。

反观孙膑,在他的性格品质中,始终贯穿着一个“诡”字。首先,当庞涓将其迫害至残后,孙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伪装发疯,整日与猪同食、同住,胡言乱语以麻痹庞涓。当庞涓警惕性下降,放松了对他的看管时,孙膑利用机会,联络前来的齐国使者,最终得以保全性命。他这种“隐忍”的性格,这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也为他日后的“名扬于诸侯”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桂陵之战前,齐威王曾想任命孙膑为主帅,但被孙膑以“身残”为由推辞,而给田忌当军师。他知道自己任主将势必会引起庞涓的警惕,而让田忌为将则能让庞涓麻痹大意,使自己的伏兵之计为庞涓所不备。桂陵之战庞涓率部被伏击,看见齐军中有“孙”字军旗,才知道自己是中了孙膑的诡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孙膑这种“诡”的性格,对其战略思想和战术部署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孙膑这种“诡”的性格,最后还表现在:齐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始终支持孙膑的田忌,在内部斗争中失败,被迫逃去楚国,此时孙膑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己的“诡”,使自己全身而退,避免了为政敌所迫害。就这一点而言,孙膑就比其祖孙武之不得善终强了许多。在“诡”的同时,孙膑还具有为将之道所必需的宽厚大量的大将风度。这表现在:齐魏桂陵之战,齐军伏击并全歼了魏军庞涓所部,生俘庞涓。此时孙膑并没有斩杀庞涓以报自己被其迫害致残的深仇,而是念及昔日同窗共习兵法之谊,将其放回魏国。这虽然违背了自己“覆军杀将”方是全胜的歼灭战思想,但从中充分体现了孙膑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庞、孙二人的性格品质虽然对齐魏桂陵、马陵之战的胜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对这两次战役齐胜魏败影响最深的应当是作为统帅庞、孙二人截然不同的战略思想。者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三)庞、孙二人的战略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古往今来,战场上双方指挥员不同的战略思想,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战国中期的齐魏桂陵、马陵之战亦是如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庞、孙二人之间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二者在战略思想上的异同对战争的影响。

首先,在战争方式变革方面。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大都在一个战场,一次决战中决定胜负,所以战略与战术,往往合而为一,难以划分。战国以来,情况大不相同,战争的时间大为延长,战争的空间、范围扩大,因而在战争指导上,就产生了全局与局部、战略与战术的区别。这种战争方式的变化,就要求将帅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跟上战争发展前进的步伐。孙膑把自己“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看作是关照各个战场、各个阶段、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而且把它与权、势、谋、诈等结合起来,贯彻到战术思想中去,这是完全符合军事发展规律的。而庞涓却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战争观,仍然把战略、战术合而为一进行考虑。就魏围邯郸最后克之而言,庞涓仍把灭赵的战略思想当作自己的战术思想,表现在魏围邯郸一年后克之。从战争学角度而言,庞涓已然落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