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罗甫和日本驻德大使大岛商讨轴心国的战略问题时,要求日本应占领锡兰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国向中东和高加索进军。当时丘吉尔清楚地预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局势的严重危险,他认为:“日本在今年只有占领中国,才会取得重大结果。……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也许会有20个师腾出手来……”但是,中国抗日战争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愈战愈强,致使日本陆军根本腾不出手来。由于其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力不从心,终于不得不否决海军头目的建议,使日德在中东会师的战略计划成为泡影。到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发动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64%的陆军计43个师另24个独立混成旅,和45%的航空兵计75个飞行中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而在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兵力则不足30%,计22个师;航空兵占44%,计72个飞行中队。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日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始终为中国战场所制约。战后日本许多战史著作公认:日本“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当太平洋上的战火已经燃烧到这般程度的时候,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中国抗战对反法西斯盟国在亚洲、太平洋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曾得到西方盟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2年春,罗斯福曾庆幸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富勒在评价二战时亦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如果日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就要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日本之所以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中国抗战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给予重大影响的结果。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