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南京发现千年敦煌写经孤本(2)

2009-03-21 03: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可能是 1942 年购自敦煌 那么,这份“神秘”的千年敦煌佛经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库房?1200多年里,这部经书又有着哪些辗转流离的故事? 记者发现,

可能是1942年购自敦煌

那么,这份“神秘”的千年敦煌佛经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库房?1200多年里,这部经书又有着哪些辗转流离的故事?

记者发现,这部佛经是用手抄写在一张残破的白麻纸上,而白麻纸已经用宣纸装裱起来。整幅佛经长度超过2米,宽度仅为20余厘米,字体为隶书,每个字只有指甲盖大小,字数不超过5000字,同时在经文附近还有涂改和增补的小字。出于对佛经的保护,南京博物院保管部的专家在短暂出示了佛经后就迅速重新锁入库房。“这部经是南博前身中央博物院于1942年在甘肃敦煌购得,当时只有一页纸,收藏后才进行装裱。由于没有更多的记录,因此不知道这部佛经收自何人,付款多少。”南博保留部主任凌波介绍。

对于这部佛经,解放初期就在南博任职的老院长梁白泉也没太多印象。“可能是1942年,敦煌学权威、历史学家向达带领西北史地考察团到敦煌考察时买的。我在南京博物院的时候,南博的佛经和古籍就已经非常多了,但并没有发现这部佛经。”刚刚卸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徐湖平也表示南博几乎从来没有展出过这部佛经。由此可见,这部佛经自从1942年来到南博后,就一直沉睡,直到方广锠教授把它唤醒。

入选国家级珍稀古籍名录

这么珍贵的佛经,在当年却是写经的“废弃物”。方广锠教授对敦煌写经的解释让人大跌眼镜。“这部敦煌写经出于1900年被发现的敦煌藏经洞,而藏经洞正是古代存放废弃经书的地方。古代敬字惜纸,经书又是佛教典籍,不能随意处置,经书使用破旧后不能再用,便存放在藏经洞中,因此留下的资料五花八门,但对我们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却是了解古代社会的新鲜资料。”方教授表示。

那么,经书上一个个飘逸的字体又是出自哪位大家的手笔?由于这部经书没有留下任何题记,因此无法判断抄经者的身份。方教授说,抄经者都是和尚或居士等信徒,当时抄经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寺庙让写经僧或雇佣人来写经,写好后寺庙珍藏;一种是写经铺雇人写好后,送到寺庙或出售给信徒。当年写经前要有个开经仪式,包括焚香、念经开谒、念净口业真言等,以示庄重虔诚。

敦煌藏经洞内所藏文物时间跨度为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初,而南博的这部佛经属于时代最早的东晋时期佛经,根据目前进行的全世界敦煌遗书调查,全世界仅此一份《佛说三十七品经》,因其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字价值极为珍贵,已经入选国家级珍稀古籍名录。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