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河南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一座震惊学术界的古墓,这就是被称作“中华第一龙”的用蚌壳砌成的龙图。十多年后,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再次将目光聚集到这里,因为这座古墓中所蕴含的精确星图,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前推了1400多年。
濮阳的古老星图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依法配合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发掘西水坡仰绍文化遗址时清理出的,它给我们提供了约700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星空有多么精确的认识,原始宗教有多么发达,它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看待古代社会的知识背景。我们的祖先在那样久远的年代就掌握了如此高深的知识,我们再探讨古代文明,都要置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研究,这是解开中国文明起源的一把钥匙。
由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第一章中说:日月升落,星汉灿烂,中国的先民是如何感受这些天文现象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我们还难以得知。而自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中期(约4510年后)之后,开始有极重要的遗存昭示了先民对天文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省濮阳龙虎、北斗墓的发现。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天文学史界的巨大关注。
蚌塑龙虎像 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被标号为45号的古墓,古老得连棺椁都没有的墓坑,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介绍:经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较正,此墓大概是6460(正负135年)年前的,属于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中期。墓主人头居南、足朝北,其东为一蚌壳塑龙像,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其西为蚌壳塑虎像,缓步平视,威风凛凛;其北为蚌壳塑三角形和人的两根胫骨构成的图案。
春夏秋冬四神俱在
45号墓中3具殉人的摆放位置很特别,被分放在墓穴中东、西、北三处,并特意斜置形成一定的角度。由于发掘的原因,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西边的女童殉人。通过骨架鉴定,殉人的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都属于非正常死亡。《尚书.尧典》中记载,古人当时已经有了很完整的文化观念:认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由四位天文官分别掌管著,即“分至四神”,位于遗址最南端的31号墓主人是司掌夏至的神,而45号墓中的三具殉人则分别象徵著春分神(东)、秋分神(西)和冬至神(北),四时的演变在这里表现得极其完整。
墓主是黄帝是颛顼?
古人为何要将天象搬到地下?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谁?考古学家习惯以随葬品的多寡来推测墓主人的地位,而濮阳45号墓却几乎没有什么随葬品,甚至连日常的生活用具都没有,陪葬他的居然是整个天上的星斗。可见墓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有人猜是黄帝,有人猜是伏羲,有人猜是颛顼,还有人猜是蚩尤。但是,时至今日,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是个谜团。
约七千年前,正是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使他们对于天象的了解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祭天地、敬祖宗、礼神灵,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传说中有“颛顼乘龙至四海”,在这个墓中却得到“人骑龙”的蚌塑,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
蚌塑“星图”再现古时星空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是最早关注墓中星图的专家。当冯教授在北京看到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平面图后,即被墓主人脚下小小的三角形吸引,这个细节让冯教授产生了很多疑问:这是否与北斗有关?斗柄为何用人腿胫骨而不是蚌壳?各种精心的安排,我们的祖先到底要表现出什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据最早组织发掘这一墓葬的原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孙德萱介绍,这一北斗图形“原作”已经不全了,由于不知道这个图形如此重要,围观的人又特别多,那两根当作斗柄的小孩胫骨竟然丢失了。
夜观北斗,白天立表
冯时教授说,如果这个图案是北斗,为何斗柄不用蚌壳而用人的腿骨呢?这非常耐人寻味。北斗是古人来计时的星象,但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那么白天如何计时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立表测影。最古老的立表测影的方法是古人通过对人体影子的方向的改变而逐渐学会的,所以最初的测影工具只是模仿人体来设计,这就是“表”。正因人体、表与时间具有这种特殊关系,所以古人把计量时间的表叫作髀,而髀的意思又是人的腿骨。濮阳45号墓中的北斗图,把腿骨、表和时间这三个关系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人通过立表测影和观测北斗来决定时间这两种方法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