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古涿鹿,寻访传说中的黄帝城(二)

2009-05-03 18: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这座城,也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代涿鹿城——也就是当地百姓传说的黄帝城。

涿鹿古城,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为了弄清楚这座城究竟是不是黄帝城,1997年3月,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对涿鹿古城进行发掘。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和发掘,出土了一些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陶器。但是,对于这座城的起始年代仍然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因此,考古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解剖城墙。通过解剖城墙,揭开这座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真相。

涿鹿古城成正方形,长、宽约500多米,城墙底部宽约10米,顶部宽约3米。但是,由于历史久远,风蚀雨淋杂草丛生,如不仔细辨认,一般人很难看出这曾经是保护一方安宁的高墙壁垒。加之人为的破坏,四面的城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彻底弄清楚这座古城究竟是不是黄帝城,考古队决定,在保存比较完好的西城墙南段开一个探方,希望通过这次发掘,解开史学界几十年来对这座古城的种种猜测和疑惑。

考古队经过20多天的发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从夯土的土质结构看均为黄土层。但是,黄土层里面却夹杂有灰陶片、红陶片、陶纺轮,甚至还有兽骨之类的东西。

既然这些陶片早于战国,那么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当时建这座城的人故意放进去的呢?还是把前人生活的垃圾土运到了这里,作为城墙添土的呢?这些疑问,使李珺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10多天的发掘,考古队在20平方米的探方中,发掘深度达7米,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城墙的高度在7米以上。但是,7米高的城墙,却有43个夯层,每个夯层的厚度在20厘米左右。从这个夯层的密集程度看,当时的人们确实希望把这座城建得牢不可破。因为夯层越薄、越密集,城墙就越坚固。但是,这些特点只能说明城墙的建筑技术高明,仍然不能为其断代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

说来也巧,那天考古队员们收拾完工具准备离开,可是,李珺仍然觉得不甘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他。李珺拿着一个小铲子,不停地在探坑的墙壁上敲击,当他敲到最底下一层的时候,忽然,。听到了空空的声音,那声音告诉他:里面可能是空洞。

面对这一惊人的发现,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队员们,又都振奋了起来。

眼前这一重大发现,考古队员们都欣喜万分,一个多月来的疲惫情绪顿时一扫而光,大家小心翼翼地把坚硬的墙壁一点点地抠了下来,生怕把墙壁里的器物打碎。

李珺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件掺和着云母的夹砂红陶釜。釜,就是古代人用来煮饭的锅。经过清理考古队发现,陶釜内装有猪、狗的下颔骨,还有动物肢骨、牛肋骨和鹿角等。

既然这座城是战国时期的都城,历代史书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黄帝城一直记载下来呢?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是历代史学家的讹传呢?还是涿鹿古城就是黄帝都城的真正素地呢?

为了寻找与之相似的文化现象,连续几天,李珺围绕着城墙仔细地勘察。果然,他在古城东北角的墙基下,发现了一个20多公分厚的浅灰色文化层,李珺判断这很可能是古代人留下的灰坑。在这个灰坑的断面处,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些彩陶片,从它的烧制工艺和图案花纹,李珺一眼便认出了这是仰韶时期的陶片。一个多月来的苦苦找寻和思考,此时此刻对于李珺来说犹如拨云见日。这些陶片与城墙里发现的那些碎陶片,应当属于同一个时代,也就是仰韶时期。这一发现让李珺惊喜过望,近两个月来的焦虑和困惑顿然消失。同时,他开始相信,当地百姓们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