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古涿鹿,寻访传说中的黄帝城(二)(2)

2009-05-03 18: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李珺分析,涿鹿古城目前存在的城垣始建于战国。那么,它又是什么时候被毁的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已经称古代涿鹿县为涿鹿故

李珺分析,涿鹿古城目前存在的城垣始建于战国。那么,它又是什么时候被毁的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已经称古代涿鹿县为涿鹿故城了,说明古代涿鹿县在北魏以前就已经被废。因此,李珺推测,古代涿鹿城从战国时期兴建,到秦代设置县,经历了汉、三国、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历时长达约700多年,大约在北魏时期被废,降格为一般城镇。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涿鹿作为一个县,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而以黄帝城的名义,被历代史书所记载,直到1914年,将原来的保安县,也就是汉代的下洛县,改名为涿鹿县,一直沿用至今。

当涿鹿古城的兴衰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的时候,另外一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那就是,即便仰韶时期涿鹿古城有人类居住和生活过,也不能说明它就是黄帝城。那么,涿鹿古城究竟是不是黄帝城呢?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要专家们在涿鹿大地、甚至桑干河流域,继续寻找更多的相关证据。

这里存放的这些文物,是20多年前,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和张家口博物馆,共同组成的张家口考古队,在蔚县壶流河流域发掘出土的一部分。这些文物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每一件碎陶片,都是一个民族迈向文明社会的印记;每一种文化类型,都隐藏着一个民族传奇的故事。

这位老人叫孔哲生,他原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这些文物,就是由他带队于1979年至1984年,在河北省蔚县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

这些文物发掘出来的时候,全是一些陶器碎片。经过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多年来的整理、拼对、粘合,才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看似雷同的坛坛罐罐,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它们与黄帝、炎帝、蚩尤所代表的三大部落集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专家们又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蔚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部,背靠长城,面临太行山脉。东与涿鹿县接壤,北与阳原、宣化为邻,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1976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曾在桑干河与壶流河流域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蔚县的筛子绫罗、三关和庄窠,以及涿鹿县的龙王塘等地,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迹。在这些地方的表土层和台地的断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陶器碎片。这些文化遗迹和遗物,到底是什么时代,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当时,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文化层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了解蔚县壶流河流域史前文明的足迹,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三关遗址,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合营镇三关村,遗址处在三关河两岸的台地上,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达5米左右。1979年,张家口考古队就是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地发掘。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年发掘的现场已经回填。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了6座房屋遗址和20多座墓葬,以及大量的陶器和骨制品。发掘出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它们之间的距离不等,最近的距离只有4米。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4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

考古队在这6个房屋的遗址上,发掘出了许多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磨棒、石斧、矢镞和石纺轮等;而陶器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大都是一些泥陶和夹沙陶。器型有罐、钵、甑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种小口尖底瓶。考古学家们经过认真观察发现,这些陶器的形制和图案特点,与仰韶时期庙底沟类型的陶器特点十分相似。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的半坡和河南陕县的庙底沟,又发掘了两个仰韶时期的大型遗址。这两个地方出土的典型器物,就是这种小口尖底瓶和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是葫芦口型,而庙底沟类型的小口尖底瓶则是双唇型。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半坡类型是以鱼形图案为主,而庙底沟类型则是以玫瑰花图案为主。因为这一文化发源于陕西的华山脚下,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华夏族称谓的由来。玫瑰花,也许就是华夏族崇拜的图腾。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仰韶文化的器形特点、发展脉络和它们所处的年代,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神农氏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

因此,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就是传说中的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而仰韶时期的庙底沟类型,是传说中的黄帝部族的文化遗存。假如真是那样的话,这两大部族同时来到张家口境内的壶流河流域就耐人寻味了。

一种文化的出现,应当有它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而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仰韶文化的演变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了。是什么人把它们带到了这里呢?这个族群为什么而来?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呢?这种文化的突变性,说明在那一段历史当中,在这一地区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突发事件,才导致这个文化群体蜂拥而至,又匆匆忙忙地消失了。而留下了这些文化的碎片,让今天的人们去努力地猜想。那么,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桑干河流域,或者是在涿鹿大地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专家们决心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揭开这个历史的谜团。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