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热情。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了。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王震中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炎黄文化的研究,为了弄清楚黄帝、炎帝的历史之谜,他首先从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着手。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资料,他发现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这两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迹,是经过同一个文化母体演变而来的。那么,这个文化母体又来自哪里呢?
与此相关的鱼鸟图像、花卉图案的产生时间,也都在陕西省北首岭得到证实。这就是说,在距今55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是统一的。从距今5500年起,统一的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发生了文化的裂变,才产生了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那么,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与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这两大族群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姬水就是源于今天陕西麟游的漆水,而姜水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水上游的清姜河。后来,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部落,顺着渭河、黄河南岸逐渐向东扩展,到达河南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部落,沿北洛水南下到达大荔、朝邑。然后又东渡黃河,順着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迁徙,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燕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定居了下来。
根据考古发现,如果半坡类型就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部落的文化遗存,那么,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恰好吻合。他们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分布范围西至渭水上游、东过陇海铁路、北到河套和燕山以北地区、南到江汉。
因此,在张家口市涿鹿、蔚县一带发现了仰韶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曾经到达了这一地区。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史记·五帝本记》中提到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不是传说,而是信史。
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因此,王震中认为,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那么,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