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古涿鹿,寻访传说中的黄帝城(三)(3)

2009-05-03 18: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在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在中国古代,帝王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在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葬身之地才称之为陵寝地。那么,当地百姓为什么称这座山为陵寝山呢?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桥山和这个陵寝山有什么联系呢?老百姓说的这个陵寝山就是司马迁记载的桥山吗?曲晨带着这些疑问,首先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答案。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资料和信息来源有两条:一条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记载;另一条就是他自己到涿鹿考察时从民间搜集到的传说。但是,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崩,葬桥山。”却没有指出桥山的确切地理位置,这给后来的史学家和华夏儿女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穷山”记成了“桥山”呢?曲晨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在战国以前,是没有桥梁建设记载的,也没有桥这个名称,那个时候人们把桥称之为梁,直到秦末汉初,石桥、木桥开始出现之时,仍然称之为飞梁。因此曲晨认为,黄帝时代距离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将近3000年,即便黄帝葬身之地有桥,也不可能称之为桥山。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呢?

司马迁的这一改变,后世的史学家们可能也发现了它的玄机,所以,《水经注》里引用三国时期的《魏书土地记》,对桥山的记载就更加明确了。《魏书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40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今天的涿鹿县,就是三国时期的下洛城所在地,东南40里正是现在的温泉屯乡。但是,温泉上的祭堂不见了,而桥山仍然屹立在涿鹿大地上。

黄帝庙遗址在桥山南麓的一道土梁上,现在遗址被开垦成了农田,面积有一百多亩。遗址上至今散落着夹砂红陶、灰陶碎片,还有大量的砖瓦和磨制的石器。

使桥山黄帝庙成为千古之谜的还不仅如此,还有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学者认为,在汉代以前桥山的记载是清楚的,就是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桥山,当时全国仅此一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冬天,汉武帝到北方巡视,统兵十余万,还到涿鹿祭奠过黄帝冢桥山。到了北魏时期,由于拓跋鲜卑家族认为他们就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从公元415年开始,在其后的50年里,有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三人四次,到涿鹿桥山黄帝庙祭奠黄帝。隋唐以后把黄帝、炎帝等人文始祖的牌位,请到帝都的明堂中供奉并祭奠。但是到了五代时期,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的政权,在太原起兵反叛,向契丹请求援兵。耶律德光随即统兵五万前往,帮助石敬瑭夺取了后唐的政权,建立了后晋。石敬瑭称帝后,为了答谢契丹的援助,把北京、大同、张家口等燕云16州割让给了契丹。由于这一次政治军事阴谋,使张家口地区脱离了中原王朝,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无法到这一地区祭奠黄帝。为了不辱黄帝子孙的名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到处指鹿为马,附会与其它地方为黄帝的埋葬之地,致使今天全国出现了多处桥山,以致于难辨真假。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从他登上历史舞台,就以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武力平定了诸侯间的混战,将一个星罗棋布、四分五裂的部落社会,推向了一统的国家社会。他不仅促进了氏族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也使得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发明有了划时代的跨越,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蒙昧走向文明。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