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专家们在桑干河流域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印证了史书中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但是,作为炎帝和黄帝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蚩尤,又来自哪里呢?他有没有在涿鹿大地上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呢?如果没有,涿鹿之战就无从谈起;如果有,它们又在哪里呢?为了解开这个历史的谜团,专家们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以及张家口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张家口考古队,继1979年发掘了蔚县三关遗址之后,又在蔚县陆续发掘了筛子绫罗、四十里坡和庄窠等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不仅出现了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还出现了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种文化重叠的现象。
在筛子绫罗遗址,考古队同样发现了7座房屋遗址和多个灰坑。这7座房屋遗址均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和门的朝向无一定规律,居住面也都用火烧烤过。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坑。在这些房址和灰坑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这些石器有大型的石磨棒、石斧、石矛、石核、切割器等,特别是矢镞,仅在H13号一个坑里就发现了50多枚,在筛子绫罗一个遗址就出土细石器809件。这说明当时这个群落的人们是以狩猎生活为主的,或者是用于战争为目的。
在筛子绫罗出土的陶器,明显与三关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所不同,像仰韶时期的彩陶不见了。特别是器型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像这种三足器,是筛子绫罗出土的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陶器,考古学家称它为鬲。鬲,是古代人用来煮饭的一种炊器。这些器物它又是什么时代、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为是在山东省章丘龙山镇首次发现,所以称它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就是这种三足鬲。这种器物从龙山时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而在蔚县筛子绫罗、庄窠等地发现的龙山时期的陶器,多以篮纹和绳纹灰陶为主,炊具就以这种三足鬲为主。这些陶器虽然有地方特色,但与山东龙山文化也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持有这种文化的人们到达了这个地区。而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汶口文化也发源于山东泰山脚下。近年来,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由东夷各部族创造的文化,而蚩尤作为九黎族的首领同属于东夷集团。因此专家们推测,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很可能是随着蚩尤部族的崛起和东夷集团的对外扩张,将它们带到了四面八方。
涿鹿县龙王塘村位于涿鹿古城东南3公里处,是一个有上千户人家的大村庄。这里的人们相传,龙王塘就是蚩尤屯兵的地方,在明代以前一直叫蚩尤寨,至今他们还称这个泉为蚩尤泉。蚩尤泉就处在村子的中央,它的背后是村委会。村委会的旧址上原来是一座寺庙,“文革时期”寺庙被毁。据《晋书·太康地理记》记载:涿鹿城东六里有蚩尤城,蚩尤城里有一口泉,名为蚩尤泉。泉水深不可测,一年四季流淌不止,水出蚩尤城向东北流,经矾山汇入涿水。这一记载,与村民们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
2006年9月,赵育大又一次来到了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进行调查,这个村庄对于赵育大来说并不陌生。20多年前,他作为涿鹿县文化局局长,在这一带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谚语的时候,他就听说了许多关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从那时起,赵育大就开始致力于黄帝、炎帝、蚩尤历史的研究。在这次调查中,村民们又给赵育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况。
这位村民叫马洪瑞,他向赵育大反映,30多年前,他在蚩尤寨上栽树时,在一米多深的地下挖出了砖铺地面,他至今也弄不明白那究竟是为什么。
蚩尤寨,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的西山坡上,是由三块独立的黄土台地构成,当地人称之为蚩尤三寨。一棵上千年的古榆树和几段残破的城墙显示出蚩尤寨沧桑的历史。蚩尤寨分北寨、中寨和南寨,三个寨子顺山势一字排开。现在,寨子上已经种上了庄稼或是栽上了果树。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这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寨子两边100多米的深壑将三个寨子隔开,形成了独立防守,又互为犄角的阵势,在冷兵器时代像这样的寨子势必易守难攻。
马鸿瑞是在三十多年前到这里栽树时,意外地挖出了砖铺地面,由于时间太久,他已经记不清当年挖出砖铺地面的确切位置了,所以,他们只能确定大概位置,分别挖三个探坑,每个探坑相距约10米。
经过几个小时的发掘,探坑掘进到一米多深,这时土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探坑里出土了一些残陶碎瓦。
这一发现,使赵育大感到振奋。如果这些瓦片是汉代的,那说明这个蚩尤寨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