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秘:陕西出土西汉美酒,为何千年飘香依旧

2009-04-21 17: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殷建强
2003年6月,陕西西安的一座古墓葬中,出土了26公斤飘香二千多年的西汉古酒,这一发现,震惊考古界。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曾在此建都,故这块土地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一位历史学家曾十分感慨地说:陕西真是个风水宝地,一不小心就会弄一个轰动全国甚至全球的宝物出来。

这不,2003年1月份,陕西宝鸡刚出土了27件西周时的国宝级青铜器,2003年6月,陕西西安又出土了26公斤飘香二千多年的西汉古酒———

古墓中的意外发现

2003年3月20日,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汉长安城遗址东南角一公里处),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工地上紧张地开挖地基。上午10时左右,工人们在施工中忽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工地负责人吩咐立即停工,封存了现场,并迅速向西安市文物局作了报告。西安市文物局遂派人前往勘探。由于近年来西安市北郊已发掘西汉古墓葬数百座,大都为平民墓葬,基本上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所以考古人员以为这次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

但初步勘探的结果却使考古人员一喜,他们发现这里共有3处西汉墓葬,从墓葬的形制推断,其中一座不是一般的平民墓葬,而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大型积炭墓。考古人员立即将情况向市文物局的领导作了汇报,经商议之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遂抽调精兵强将,对这座西汉大型积炭墓藏墓葬展开重点考古发掘。

但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人员的眉头都越皱越紧。这处大型墓葬的墓区呈长方形,由墓道、墓室和侧室组成,斜坡墓道长达40多米,墓室中有大量用于防潮的木炭,最厚处达2.6米,但是,考古人员在墓道、墓室的发掘中却无收获,当主墓室清理完毕后,只发现了墓主的头骨和100块玉片,考古人员大失所望。根据墓道内的十多个盗洞,大家估计这处墓葬曾被盗十多次,大量的有价值文物已在二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中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2003年6月上旬,考古人员又打开了该墓葬内惟一的侧室,对侧室进行例行性清理。但进入侧室后,现场的考古工作者却大喜过望,由于这个侧室比较隐密,故室内的随葬器物有幸免遭盗墓贼的涂炭,保存得相当完好,在长3米、宽1.5米、高近2米的侧室内,依次整齐地排放着2件铜钟、4件鼎、2件盆、1件鉴等共计18件大型青铜器,还有5个精美的陶壶,在西汉古墓中一次出土这么多的青铜器实属罕见。历经二千多年岁月的磨蚀,这些文物虽锈迹斑斑,沧桑毕现,但仍不失昔日之高贵神韵,特别是2个高达80厘米的铜钟,形体硕大,通体镏金,密封的顶盖上面还铸有一只嘴内含珠、造型十分漂亮的朱雀,是国内目前发现的西汉时期最高大的铜器,两件铜钟的盖口都用生漆密封着。

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搬运这些文物时,感觉其中一件铜钟(以下称甲钟)格外沉重且内部有液体晃动,另一铜钟钟腹(以下简称乙钟)上有几处裂缝,搬移起来很轻,估计里面的液体已渗漏。由于钟是汉唐时期一种很高贵的盛酒青铜器,所以甲钟里到底存的是什么、会不会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发现骤然成为文物工作者最关注、最渴望解开的秘密……

 古酒神奇面世

这批文物转运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以后,文物工作者立即开始认真仔细地进行文物清理工作。首先清理的就是那两件引人注目的铜钟,随着钟上铜锈和积土的慢慢剥离,大家发现甲钟的外壁薄销处有些许渗漏,并散发出淡淡的酒香,“钟内可能是酒……”这一推断使考古所的上上下下十分振奋。20世纪70年代,考古界在河北藁城台曾发现过商代古酒,但由于历时太久,酒味已很淡,且酒的存量过少,失去了研究价值,故让各路专家们抱憾不已。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我国的酿酒技术已相当成熟,且饮酒风气很盛,那么,这次考古发现能不能让当代的人们有幸领略二千多年前西汉先祖们的传世美味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