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秘:陕西出土西汉美酒,为何千年飘香依旧(2)

2009-04-21 17: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殷建强
6月21日下午,众多专家聚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破译铜钟内的秘密。下午3时,技术人员开始清理钟腹有裂缝的乙钟钟盖的铜锈,接着又小心剔除了钟

6月21日下午,众多专家聚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破译铜钟内的秘密。下午3时,技术人员开始清理钟腹有裂缝的乙钟钟盖的铜锈,接着又小心剔除了钟盖密封封口的生漆,2分钟后,乙钟的顶盖被轻轻启开,但钟内空空,什么也没有。过了三分钟,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甲钟的钟盖被轻轻启开,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经久不散,“酒,是西汉美酒!”在场的专家和文物工作者无不欣喜若狂。但见钟内满盛青绿色半透明的古酒,色泽翠绿,清亮澄净,醇香悠悠,沁人心脾。在人们激动不已的议论中,工作人员迅速将吸管插入铜钟,将这些二千多年前的陈年古酒徐徐抽吸进备好的药用玻璃容器中,共装了5大瓶,总存量达26公斤。

当天晚上,西安市文物局邀请西安的品酒师、酿酒专家前来考古所,对出土古酒进行初步鉴定。西安酒厂高级工程师仇新印有幸成为第一个品尝二千多年前西汉美酒的今人,他十分郑重地用玻璃杯盅取了40毫升的酒液,十分激动地细细品味,由于酒液中铜含量较高,几分钟后,他将口里的酒液吐出,满嘴酒香的他迫不及待地向大家描述了酒的味道:“由于铜盐等的蚀入,所以酒液有明显的刺激感,酒精味很淡,但仍绵软柔甜爽净,没有腐败痕迹,且具一定糖度,不像现代很多酒杂味很重,真是好酒呀!”……

为了确保西汉美酒的安全存放,西安市文物局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将存放古酒的药用玻璃器皿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置于地下室,以保证古酒不致见光分解;为控制古酒存放的温度、湿度、光度,考古所又专门购买了冰柜。

由于陕西省内目前尚无能测定文物年代的重离子加速器等精密仪器,同时省内机构对酒的酿造原料、纯度和甲醇、乙醇的精确含量等检测技术尚有欠缺,所以,6月23日,西安市文物考古所6名工作人员携带出土古酒的样品,远赴北京进行技术检测。国家文物局对此次检测高度重视,为得到最科学的检测结果,有关方面最终确定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酒类测试研究中心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共同进行西汉古酒的测试分析。

半月之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初步检测结果,铜钟内的液体属性的确为古酒,但古酒中含有十几种奇特的现代酒类不包含的游离子有机酸,目前,这些游离子有机酸还无法破译;同时,现代酒类中本应有的某些成分,古酒中又没有。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专家称:由于技术、时间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对出土古酒的检测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量谜团尚未解开,科研人员正加紧对西汉古酒的成分及制作工艺深入研究。

 拨云尚难见日

7月23日,西安市举办了西汉古酒大型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文物考古、食品检测、酿酒工艺方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及国家文物局、陕西文物界的领导会聚一堂,对西汉古酒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学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先生、中国社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光住先生主持了这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解开了各界广泛关注的部分谜团———

一是西汉古酒的价值到底大不大?各路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次西安出土的西汉古酒保存之好、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西汉古酒的出土是中国考古界、科技界与酿酒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历史和风俗礼制以及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与酒文化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实物证据,堪称国之瑰宝。西汉古酒的出土,也使中国古代酿酒史上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将得以解决……

二是出土古酒能否饮用?专家们认为,经过2000余年,西汉古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由此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同时,酒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它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