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追踪: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今安在?(一)(2)

2009-04-27 17: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780年,以“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的法国大学者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这一部书被认为是近

1780年,以“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的法国大学者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这一部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百科全书”。由于法国百科全书的出版,激发了欧洲各国纷纷跟进,其中最为成功、最为著名的就是青出于蓝的“大英百科全书”。

普通人的印象中,百科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不仅规模大,而且内容包罗万象,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那么, 《永乐大典》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明成祖朱棣,这位传奇帝王.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处处显示出他的雄才大略。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是他的又一大手笔。朱棣的雄心在永乐三年(1403年)开始实施,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或许只有用无与伦比的宏大规模才能迎合这位帝王傲人的文治武功。按照朱棣的要求, 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

大典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我们看到这样一张《永乐大典》收藏表: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相信每一个人看到这张表时,都会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珍贵古籍大量流失海外而感到痛心。

然而,在痛心之外,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共800余卷,400册左右。800余卷,不到400册。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防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 《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22877卷,装成11095册。然而,目前全世界各地所发现的《永乐大典》数量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卷,400册左右。这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

从11095册到不足400册,《永乐大典》的遗失成了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痛。然而,伤痛代替不了曾经发生的事实。  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谁才是遗失的幕后黑手?它们是否已经被人毁灭了?还是藏在世界上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中华书局原资深编辑张忱石。上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开始准备影印出版《永乐大典》,就开始了《永乐大典》的调查搜集工作。

张忱石在接手这件工作之后,一边奔走调查《永乐大典》在世界各地的流散情况,一边开始思考和梳理《永乐大典》丢失的秘密。

今天,距离《永乐大典》修成已经整整600多年了。600多年间,历史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和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 《永乐大典》的丢失究竟是发生在哪一个时期呢?

张忱石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明朝。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对于长期征战大漠的朱棣来说,有一个想法一直以来在他心头挥之不去.雄心勃勃的他,一直希望能摆脱偏安南京的局限,将天子的威望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天地。他曾经的发迹之地,燕王府北京,自然成了首选。

永乐十九年(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已经初具规模。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工程。

这座规模宏大的新皇宫有一个透着丝丝神秘气息的名字---紫禁城.据记载,《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迁移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官员,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御用品。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几句。

但是张忱石很清楚,要想了解《永乐大典》遗失的踪迹,就不能放过史书中的每一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

明末有位宦官刘若愚,熟悉宫廷内情,写了本书叫《酌中志》,以记述明末宫闱旧闻秘事著称。他在书中说到,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听说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而且也不知道《永乐大典》贮藏于何处。

《永乐大典》的下落在宫廷中成了一个秘闻,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猜测以讹传讹,加上各种史书对《永乐大典》语焉不详的记载,使《永乐大典》的下落变的扑朔迷离,隐晦难觅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大典》似乎似乎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样看来, 由于《永乐大典》在整个明朝始终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能够接触到《永乐大典》的只是极少数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途径能够导致《永乐大典》的遗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