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卷就是状元的殿试试卷,是极其罕见的文物。赵秉忠的状元卷被发现前,还从来没有人见过明朝的状元卷。即便是清朝的状元卷,也只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寥寥几份。而赵秉忠的这份明朝的状元卷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青州的明代状元卷被发现的事情很快被各大媒体所注意,纷纷在重要版面刊登了这一重要事件。面对新闻界的热切关注,青州市博物馆却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虽然他们已经找到相关专家进行了初步鉴定,但是对这份状元卷的真伪却依然不敢妄下定论。
状元卷是相当难得的一件文物。根据它的纸张、装裱,还有残损的程度来看,不像是伪造的。但是因为大家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敢擅自肯定是原件。
为了进一步证实状元卷的真伪,魏振圣带着状元卷赶赴省会济南,找到了当时看文物比较有名的霍建秋、王笙甫、刘春浦。这三个老先生看了以后,相当震惊。他们认为是真的,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到北京故宫去看看,因为这个东西出自故宫,最好还是请他们来进一步做裁定。
1983年7月30日,魏振圣从济南出发,奔赴北京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等几位专家对这份状元卷进行了仔细的鉴定。
他们看了原件,绫子和装裱的技术以及宣纸各个方面,还都是明朝的原件,从破损的程度看,也认为是那个时候的东西,但是就觉得心里没底。最后就只好用另外一个办法来进行定夺,把礼部之印请出来和它进行比较。
为了最后确认状元卷的真伪,几位专家从故宫博物院里取出了明代礼部的大印和试卷上的礼部印章进行比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对,确确实实是那个印盖上的。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冯华两位专家一致认定,这份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是真迹、孤本。他们在鉴定书上写道:“目前我们国家的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宝,属国家一级文物。”
状元卷的真伪终于水落石出了。
这份状元的试卷为什么会被专家认为是“无价之宝”呢?中国科举1300多年,为什么存世的状元卷如此罕见呢?中国又出现过多少个状元呢?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废止于清代的光绪年间,共出状元700多人。赵秉忠状元是明代万历26年,就是公元1598年中的状元。既然曾经出现过700多名状元,那么状元卷也该有700多份,除了赵秉忠的这一份,其他700多份状元卷在哪里呢?
通常状元卷在封建王朝都被视为国家机要档案,被封存在深宫大内,除了皇帝和极少数高级官员,其他人根本无法看到,其保存状况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在连年的战乱中,这些国家机要档案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乱,才导致历代中国状元试卷无迹可寻,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赵秉忠的
这份孤本状元卷弥足珍贵。
既然状元卷在战争中纷纷毁于战火,那么为什么惟独赵秉忠的这张状元卷能够逃过劫难保存下来呢?本当藏在深宫大内的状元卷又为什么会流落到民间呢?赵家又是如何把赵秉忠的状元卷从宫廷带到青州的呢?
对这个问题,有人推测与赵秉忠和他的父亲赵僖有关,因为赵秉忠、赵僖父子都曾在礼部任职,而科举考试就是归礼部分管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赵家父子利用职务之便,带回状元卷光宗耀祖,倒也顺理成章。但这个说法受到了赵家后人的质疑。因为他们家族当时已经很辉煌了,用不着一个状元卷来证明。
之后,又有专家提出: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忠为了避免魏忠贤的陷害,才从大内偷出了自己的状元卷。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之一,而赵秉忠性格历来耿直倔强,状元的身份也让他对魏忠贤这个宦官不屑一顾,为此,二人渐生怨恨。
天启4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让魏忠贤和赵秉忠的关系势同水火。是年,以杨涟为首的官员上书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当时为杨涟起草罪状的尚书就是赵秉忠的学生缪昌期。因为赵秉忠和缪昌期这个关系,所以魏忠贤对赵秉忠恨之入骨,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赵秉忠的坏话。后来由于皇帝庇护,赵秉忠逃过了一劫,但是魏忠贤权倾朝野,赵秉忠不得不有所忌惮。
所以有人认为,状元卷成了赵秉忠的一块心病,因为这份状元卷虽然主要阐述了安邦治国的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抨击当朝时政的内容。赵秉忠很担心魏忠贤利用状元卷来陷害他。于是,他利用礼部尚书的职务之便,将状元卷从大内取出,然后告老还乡。但是这一说法依然受到质疑,因为当时要动宫廷档案,就是杀头,祸灭九族,如果把状元卷拿出来作为避免魏忠贤陷害的证据,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再说,赵秉忠为人非常正直,这样的事,他绝对不会做。
究竟赵家是如何把状元卷从宫廷带回青州的,恐怕将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那么赵家的状元卷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到赵焕彬的手中的呢?对此赵家人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人说,因为赵焕彬解放前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家族的聚会中十分活跃,家庙的很多东西都由他和几个兄弟保管,所以要把状元卷弄到手可谓易如反掌。也有人说,是由于赵焕彬办事能力强,家族才决定把状元卷交给他保管。
无论状元卷如何传到赵焕彬手中,它历经战乱、灾荒、下关东、“文革”等等生活变故而不曾丢失,足见他对状元卷的重视。可以说,他对状元卷的保存是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