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记载,就在雷峰塔建塔143 年后的北宋末年,出生于浙江淳安的方腊率兵起义,杭州城被攻陷,在战火中,雷峰塔的木构建筑全部被焚毁。
18年后,南宋的第一代皇帝宋高宗定都杭州,一时间百业兴旺,雷峰塔随之翻修一新,再逢盛世。
到明代嘉靖年间,南方的倭寇大举进犯,雷峰塔再次遭受劫难,烈火焚烧后残存塔心颓败苍老。
这之后,雷峰塔就以这样一种苍凉老者的形象默默的伫立了300多年。
终于,1924年9月的一个下午,千疮百孔的雷峰塔似乎不堪历史的重负,轰然倒塌。
一位目击者在日记中回忆说:“忽如黄雾迷天,殷雷震地,久之烟消雾淡,但见黄土一堆。”
这一堆黄土连同那深埋的地宫又随之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但这次沉寂却孕育了雷峰塔续写历史的另一个机缘。拥有丰富经验的考古工作者将为我们揭开雷峰塔神秘的面纱。
日复一日的地面清理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随着古塔面貌的日渐清晰,考古学家们又遇上了另一个困惑。吴越王钱俶为什么在亡国前的一年里还在兴建雷峰塔,修建这座佛塔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在发掘出土的近百块残碑上,考古学家们仔细搜寻着隐藏的线索。
在地面清理中最重要的发现终于出现了。这块残碑仅存162个字,但上面却详细的记述了建造雷峰塔的许多重要信息。而一直困惑考古人员的佛塔地宫之谜,在碑文上也有了确切的指引。
原来,雷峰塔的修建只有一个目的,它是为了供奉至高无上的佛祖圣物——佛祖的头发舍利,人称佛螺髻发。
这篇由吴越王钱俶亲自撰写的记文中说,他平生虔诚向佛,国事之余,每日吟诵佛经,领悟佛法,皇室珍藏的佛螺髻发他不敢私藏宫中,因此特意修建了一座佛塔用于供奉。
答案的揭晓似乎令人产生些许遗憾,原来这座千年古塔的建造,与白娘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并无任何关联。
传奇故事的幻灭并没有影响考古学家的心情。
既然石碑上有如此翔实的描述,地宫的存在势必确切无疑,而如果地宫不曾在历年战乱中被盗掘破坏,佛螺髻发应当仍然深藏于地宫之中。对照法门寺地宫考古的先例,雷峰塔地宫中或许还同时供奉着大量珍贵文物。这样的推想让考古队员既紧张又兴奋。
但是,地宫的入口在哪里呢?
通常,供奉舍利的地宫都修建有严密的防盗措施。比如,法门寺地宫,供奉的舍利安置在最隐蔽的一个密室里 要进入这里必须通过四道石门 那么雷峰塔地宫的构造又会怎样呢?
这时,距离最初的发掘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考古计划。他们要联合浙江省电视台,对地宫的整个开启过程进行一次全程跟踪的现场直播。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员杂乱的考古现场如何维护?同步跟进的全程直播如何保证?一旦出现意外需要运用什么备选方案?无论是对现场的考古人员还是负责直播的媒体记者,这都是一次全新而大胆的尝试!
经过7天的紧张部署,一切准备工作似乎都已经安排就绪,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着开启地宫的一刻。
2001年3月11日上午9点,地宫发掘正式开始,直播信号随之同步传递。
发掘工作刚一开始,意外就出现了。由于起吊轱辘出现故障,吊起的压顶石悬在了半空中,原本要吊到地宫外的巨石只好暂时被放置在了地宫的一侧。这次意外总算有惊无险,发掘工作继续进行。
考古队员一边清理盖板上的泥土和铜钱,一边做着记录。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地宫盖板清晰的出现在大家眼前。撬开盖板,就将是通向地宫的入口,地宫中的情形会如预想的那样完好如初吗?等待大家的会是惊喜还是遗憾呢?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冻结住了,当盖板被小心翼翼的移开,地宫的入口终于显露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个幽深的洞口。
隐隐约约的灯光下,地宫中的文物似乎安然无恙,他们或许真的如大家预想的那样,历经千年而从未被惊扰。
最终,盖板被完整地打开了。
盖板下就是神秘的地宫。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埋藏千年的佛塔地宫从未遭到人为破坏,一切都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摆放在地宫正中央的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周围堆满了散落的器物。进一步的清理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呢?
随着地宫口的开启,各路专家都汇聚到了现场,由于地宫当年曾经被水浸泡,文物提取工作非常困难。
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小时,地宫中的第一件文物终于被顺利取出。
这是一面铜镜,上面还清晰的刻画着匠人的名字。这种形制的铜镜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标准的官方铜镜,这也正印证了佛塔地宫的建造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