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瘗鹤铭》:充满传奇故事的古代石刻(2)

2009-05-10 12:0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随后的千百年间,这块碑的影响力甚至东渡扶桑远达日本,越来越多的文人进入这个小岛拜谒临摹,题名留字,使得焦山摩崖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法之山

随后的千百年间,这块碑的影响力甚至东渡扶桑远达日本,越来越多的文人进入这个小岛拜谒临摹,题名留字,使得焦山摩崖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法之山,而这块碑也成为见证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不同时代的文人来到这里,他们带来的除了拓碑用的纸墨,还有酒水与诗词,当暮色四合,他们久久不肯离去,就在摩崖之下点燃篝火,饮酒赋诗,这逐渐成为六朝以后,来焦山岛拜谒的文人们一种聚会方式,每个来客在欣喜之余,都会带着些许遗憾离去,因为自宋代以来,大家看到的只是断落的残碑,没有一个人看过铭文的全文。

至今为止,《瘗鹤铭》有文字记载的最全的文本是在北宋时被发现的,而从记录者到发现者之间的距离,竟跨越了几百年的时光。

唐代,镇江金山寺内,一个无名僧人信手在一本佛经的背面抄录下了《瘗鹤铭》全文,并随手把夹藏着蝇头小字的佛经轻轻放回了藏经阁。没有人知道这个僧人是谁,他又是从什么地方抄录的,而这原文又出自哪里。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个僧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在昏黄油灯下信手书写的内容,为后世留下了《瘗鹤铭》原刻全文的唯一孤本。几百年之后,北宋学者刁越在金山寺去看佛经,无意间在一本佛经背后发现了瘗鹤铭文本的抄本,成为当时书法界一个重大发现。 在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争论。

一位僧人在佛经的背后随意书写,一定不是很郑重的行为,加之全凭记忆默写,难免出现错漏。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将题字篆刻在岩石上,大概认为石头万年不毁,诗文也可以万古流传。然而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这一篇雕刻在岩石上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正是由于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在漫长的时光流逝中,牵涉一起,命运多桀,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迷。

从现有记述可以初步判断,大约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题刻着《瘗鹤铭》的岩石,因遭雷击而崩裂滑坡坠入江中,石碑也裂为五段,自此《瘗鹤铭》就这样在水底静静躺了三百多年。

北宋熙宁年间,焦山岛水域修建运河,江水分流,疏掏工人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铭文只写甲子,不列朝代,只书其号,不写真名,未著撰书年月。监工之人正好是一个书家,经辨认,发现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水中的《瘗鹤铭》,于是上报给镇江郡守钱子高,钱一方面将残碑立刻保护起来,同时开始在摩崖附近进行搜寻挖掘,不久又发现了尚未落水的瘗鹤铭上半部,由于残碑岌岌可危,钱子高就在崖边摹刻了一幅以方便人们观看,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出于保护的举动却成为日后碑文拓本混乱的开始。很多文人把它当作原作钻研临习,这其中也包括陆游。北宋末年,镇江知府更是据此制作了大量拓片,并迅速成为官场上文官之间相互赠送的珍贵礼品,史称《府刻本》,这个著名的官方错误,一方面使得的伪本被作为官方钦定的真本大量流行,另一方面,使得《瘗鹤铭》的价值被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瘗鹤铭》的发现,令北宋书法界一片哗然,古朴自然的书风,无法归类的字体,字号大小不一,字序从左到右更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类,不具真名,不写纪年,一派飘逸的六朝之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倾慕与关注。随着《瘗鹤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个一千多年前,隐居小岛,伤心葬鹤,不具真名的作者,在有关碑文内容的世说纷纭中,却始终隐没在这个水雾弥漫的故事深处,只留给后人一个模糊的背影。

类似于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均牵涉其中,对于《瘗鹤铭》文本和作者的猜想逐渐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著名的谜题。

到了明洪武年间,焦山上的残碑再次消失了,一种说法是由于风化再次跌落江水,另一种说法是被痴迷的文人盗走,均无从考证,自此之后,《瘗鹤铭》的故事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其碑文内容和作者身份都成为一个被封沉江底的未解之谜。一块至今无法找到全文的无名之碑,更因其坎坷传奇的经历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时间又过去了七百多年,一个与《瘗鹤铭》密切相关的人物出场了。清朝康熙五十二年春天,苏州知府陈鹏年携家眷到镇江闲居,船过焦山岛,他走出船头,望着脚下滔滔江水,思绪万千。作为一个金石学家,他知道脚下的江水中隐没着一段中国书法史上历史最持久、牵涉名人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公案

陈鹏年,湖南湘潭人,擅长书法,曾官至江苏布政使,相当于今天主管民政的副省级官员。作为康熙年间著名的一位清官,他秉性刚直,敢于任事,不畏权贵,在任上曾因得罪上司,两次被诬下狱。康熙两次下旨平反 。公元1712年,陈鹏年谪居镇江,抛开了官场上的是非种种,在寄情于山水间的同时,他命人找来《瘗鹤铭》的各种拓本,终日习字临摹,作为寄托。但是很快,他就发现面前的各种拓本正在将他带入一片混乱。

随着《瘗鹤铭》的名气越来越大,这种最初文人间用作交流的拓本,逐渐成为一种可以标价出售的商品,从宋代到清代,《瘗鹤铭》产生了上百种拓本,这些拓本不但碑文内容不尽相同,字形字体也有差别,如果细细审看,各有不同,证明其中很多是伪本。这些拓本的出现给学界造成极大的混乱,到陈鹏年时,这种混乱已经达到顶峰。他翻遍古籍,潜心考证,却发现陷入更大的混乱,《瘗鹤铭》诞生已经有一千多年,而在长达七百年的时间里,它都静静躺在水下,事实上所有记录在纸上的文字都无法被确证 来自于最初的石碑,清除混乱的唯一希望就在水底下那几块刻了字的断石身上。

除了书法,陈鹏年还是个金石专家,这帮助他从大量史料中判断出《瘗鹤铭》坠江的大致区域。这一年冬天,他利用枯水季节,不惜巨资募工再度从江中打捞,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打捞到有刻字痕迹的残石。当日,陈鹏年命人立即在岸边清洗残石,在现场对字痕进行初步鉴定之后,天色已晚,他等不及天亮,将石块连夜运回府邸,并带着书童于书房内秉烛拓片,当石面上大小不一的文字一点点显露出来,清晰地出现在纸上,陈鹏年感慨万千,烛火摇曳中,他确认了这就是自北宋以来无数史料记载过的《瘗鹤铭》原文。这是七百多年来,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瘗鹤铭》,第一次浮出水面,向世人展露真容,而陈鹏年也因此成为七百多年来有幸目睹《瘗鹤铭》出水真迹的第一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