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横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地下却埋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它带着青铜时代的印记,闪现着西周故国的气息,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隐秘国度。
一、盗墓分子捷足先登
横北村身处横水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在古代就是繁华的交通要道,素有“九龙口”之称。
2004年4月,村子里突然来了不少人,变得喧闹许多。入夜时分,村子北坡一带绿油油的麦地,不时晃动着人影,一会儿便传出了爆破声。
“什么声音,是不是有人盗墓?”村民们意识到情况不妙。
原来,这是一个盗墓团伙,连续钻探了4天,最后根据探眼确定好一座墓室。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先收买了横水派出所某民警后,才开始肆无忌惮地盗挖。在早就探明的墓室旁,他们用炸药爆出一个盗洞,随之盗出一批精美的青铜尊和玉器,迅速以低价转手。
那这伙盗贼是怎么知道此线索,跑到庄稼地里钻探的呢?惟一的线索,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曾有人在周围发现过古代的陶鬲,但类似这样的陶片、陶鬲在晋南地区颇为常见,所以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视,没想到惹得盗墓贼手发痒,最终铤而走险。
话说,绛县文化局得知消息后,立即上报运城市文物局,该文物局又将墓地情况上报给省文物局。抢救性发掘如救火,晚一天介入多一天损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
11月,在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守卫下,运城市文物局及时派人进入现场,紧急钻探。
除了满目疮痍、身遭九洞的3号大墓,他们根据钻探又确定了规模比较大的1号和2号墓。令大家欣喜的是,这两座均毫发未损。在3号墓的盗洞中,还留有盗墓贼准备运走的一批青铜鼎以及哄抢时遗漏的玉器。
在及时应对和处理横水墓地盗墓事件方面,应该说运城市文物局功不可没。但如何挖掘眼前这座墓,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
“看样子,不像一般墓葬!”专家来到发掘现场后,不禁为之一震。三座墓葬的墓室面积都接近30平方米,深度在15米左右,1、2号各带有很长的斜坡式墓道,大约25米,而且呈并列的“Ⅱ”字型排列。这种形制属于什么时期的呢?
“应该属于西周时期的吧!”再看1、2号两个墓坑的主棺,都有大量的陪葬品,各自棺椁间还有三四个殉人。像如此规模的墓地,就是在西周时期,也算比较少有的,“这绝不是普通的贵族墓,难道埋藏着国君级别的人物?”众人在想,如能遇到这样高级别且未被盗掘的墓葬,那可真是千载难逢啊!
咱们先来看看这座墓地的位置。它位于横北村北坡一带,北望绛山,南眺中条。一条小冲沟将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冲沟两边断崖上,可以看到西汉时期的墓葬。此处背风、向阳、近水,自然是理想的居住地和埋葬地。
然而,沉睡三千年的古墓,就这样被扰醒了。假如,不是无孔不入的盗墓分子光顾,也许它会继续沉默下去,将这份珍贵遗产留给我们的后人。
12月中旬,省文物局做出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组建横水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的决定。当月19日,由省、市、县组成的30余人的考古队成立。翌日,就在离2005年新年钟声敲响仅有11天的时候,时任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宋建忠研究员带领精兵强将,进驻工地。
这是冬至的前一天,天气骤变,北风凛冽,夜里突降大雪,给发掘带来极大的挑战。第二天清早,雪花依然在飘。怎么办?可工作不能停顿,只有选择继续!大家先是迅速清理掉浮土,考虑到此墓葬口小、底大、较深的特点,又想出一个新法子,用钢管和架板支护墓壁,以杜绝塌方事故的发生,并小心翼翼地向1号、2号墓椁室徐徐深入。
究竟会遇到什么样的随葬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