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是“荒帷”呢?按照今天通俗的理解,即棺罩,是真正意义上的饰棺之物,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礼记》等对它均有多处记载。《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孝子既见启棺,犹见亲之身,既载饰而以形,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秀。”由此可知,荒帷的设置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而在出殡时,它还能起到“华道路”的作用。
可是,从20世纪开始,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周代墓葬,或不见踪影,或因保存状况差,仅留局部残片而无法确认。这次大面积荒帷的现身,终于使人们看到了西周时期荒帷的“真面目”。它又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
大概,套盖在外棺上的荒帷在下葬后不久,椁室内多次进水淤土,位于棺椁间的荒帷就被淤土封护住了。随着棺椁木材日渐朽烂,盖板下沉塌落,空间逐渐被淤土占据。幸运的是,椁室外壁始终没有倒塌,护住荒帷的淤土也没有塌,它才有幸“活”到了21世纪,成为千年奇遇!
从整体上看,荒帷是红色的,由两幅丝织品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下葬时总高约1.8米至2.0米,布幅拼接的地方有明显接缝。但现状是,西北角有下坐现象,南面的荒帷上部已塌落,高约1.2至1.3米,东面的荒帷保存最差,基本仅剩下部底裙的局部,高约10厘米左右,四壁保存下来的总面积约10平方米。
上面有精美的刺绣,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昂首形象,凤眼圆睁,大勾喙,冠高耸,翅上扬,呈夸张的大回旋状,两腿与利爪健硕有力,尾部下卷,气势磅礴。在大凤鸟的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这些凤鸟的造型与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凤鸟纹饰风格相同。
于是,横水大墓中出土的荒帷,就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同时,除了荒帷,队员们还发现了漆木器、芦苇席、粗麻绳等难以提取的遗物痕迹,但通过与相关文物保护专家密切合作,这些脆弱的文物和重要遗迹也一一清理出来,为了解当时的棺椁结构、等级制度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但是,经过近三千年的埋藏,荒帷已完全与墓土融为一体,成为特殊的土质文物。怎么才能把它保护下来呢?他们干脆连旁边的土也一块块取下来,经过加工、切割、套箱、整体取掉等多个环节,将它精心提取出来,再转移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些珍贵文物做进一步的加固与研究。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复杂?其实,真正的发掘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如若没有荒帷的出现,按照常规发掘,也许在2005年的春节前后就结束了,但是正因为有了它的横空出世,直到2005年盛夏之时方才结束。
那么,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能以荒帷殓葬的人,其等级地位应该是比较高的。结合1号、2号的墓坑规模,基本可以确定这两个墓的主人身份不同寻常。
他们会是什么人呢?
四、女主人墓室更豪华?
说了半天荒帷如何富丽堂皇,咱还不知道1号墓主人是何许人也。
队员在墓中发现遗骸为女性,仰身直肢葬,嘴中含玉,饰品琳琅,可见散落着的项饰和玉组佩,3个殉人以苇席裹包,在棺外“陪伴”着她。随葬铜礼器有五鼎、五簋等,共25件,其中8件有铭文。
在接下来的清理中,青铜器上的铭文揭开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疑问。其中一个铜鼎的内腹壁上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这是何意?其意为倗伯为夫人毕姬做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