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秘横水大墓:从盗墓者魔爪下抢救下的神秘墓葬(4)

2009-05-16 11: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根据这一青铜器上的铭文,确定了倗伯的夫人叫毕姬,是一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从毕姬墓室出土的陪葬品,可以看得出她生前的尊贵。因为,五件

根据这一青铜器上的铭文,确定了倗伯的夫人叫毕姬,是一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从毕姬墓室出土的陪葬品,可以看得出她生前的尊贵。因为,五件鼎都出自1号墓。1号墓也是整个横水大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

而2号墓主人为男性,俯身直肢葬,也就是说面部朝下,趴在棺中,全身饰有玉覆面、玉串饰、玉璧、玉柄等等,殉人比夫人多一个。随葬的铜礼器为三鼎、一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说明是倗伯为自己做的器物。

难道说,这里是倗国的墓地?

大家对此既觉得不可思议,又感到十分兴奋。试想,在皇皇晋文化的中心地区竟然又出现一个倗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啊!难道要重新审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的历史了吗?

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霍、虢、虞、冀、黎、杨等17个国家,均能在史籍中查找到线索,可倗国竟无稽可考。不过,“倗”字在西周金文中却较为多见。

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鼎,有如下铭文:“晋侯令□追于倗,休又(有)禽(擒)”。意思是说,晋国的军队在追杀敌人时,到了倗国边境时也要停止追击,是否说明了倗国与晋国的关系比较微妙?而其中这个“倗”指的应该就是横水墓地发现的“倗”。这样的话,“倗”就是西周时期位于横水一带的小封国。

如此看来,晋国疆域在西周中期以前,南不过绛山,北至霍、杨国,东南抵中条山余脉,而中条山和晋国西面的吕梁山均是戎狄聚居地。因此,当时晋国的实际疆域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的河西部分,位置恰在汾河之东,正合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晋的始封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

也许,因倗国太小了,众多史书居然对它只字不提,亦或许,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吧,人们仍在思索中。

我们知道,周武王灭商以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分封制,据说有八百诸侯之多,各诸侯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这种分明的等级关系,也体现在青铜器的使用上,即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根据级别逐级递减,依次为九鼎、七鼎、五鼎、三鼎、一鼎。而倗伯夫人墓中随葬有五鼎,由此可见,倗伯家族应属“伯”之爵位。

还有一个奇特、罕见的现象,那就是他夫人的墓比起倗伯国君还要富丽堂皇,这是为何?

根据现在的认识,有一种可能是,倗伯是姬姓之外的,他的夫人属于姬姓。按通俗一点的解释讲,即娘家可能为王族,倗伯算“高攀”了。你想,在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当朝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呢。还有一种是下葬早晚的问题,也许在倗伯夫人下葬时,正是国力强盛之时,自然规格高、陪葬品多。

不过,这1号墓的挖掘可真花费了大家不少心血,从世间初现的红色荒帷,再到组合复杂的玉组佩,“毕姬”一刻也没让各位闲着。一直在现场进行清理工作的吉琨璋以及队员们,一边提取着令人眩目的组佩,一边发出惊叹:“太少见了,真是太漂亮啦!”

可能是因为在下棺过程中或下葬后,棺内进水,使一串串组佩发生了移位,全都堆到毕姬的下颌底了。而且,除了组佩,还有一组组项饰和发饰也重叠着。几名队员盯着这些宝贝看了好久,一下都不敢动,担心某个玛瑙管子方向错位,就可能使整个难以串起,带来学术上的损失,所以压力非常大。

他们只好反复盯着看,在头脑中筛选不同的方案,“它到底是怎么串在一起,怎么组合的呢?”最后决定进行详细的绘图、照相、编号,采用原位原态串缀法提取,将细小“零件”一个个移至泡沫板上,保证了相互叠压的组佩层层剥离不致混乱,保留了主人佩戴时的原始状态。这也算是本次发掘当中的一个创新。

想象一下,如若胸前戴上这样的组佩,走起路来定会发出清脆悦耳的环佩之声。你知道吗,能从横水大墓中出土几套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玉组佩,就足以让世人大开眼界了。当年,拥有它的倗伯夫人该是多么光彩照人、雍容华贵啊!

五、三年发掘探明倗国

其实,绛县横水墓地的范围很大,墓葬数量也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那三座。

2005年3月,元宵节刚过,他们继续对墓地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勘探。勘探采用排孔法,由已发掘的2、3号墓葬中间向四周展开普探。

等到了5月,基本上确定了墓地的大致范围,也让大家知道了其布局有清晰的等级划分,换句话说,即存在较为严格的区域划分,等级分明,排列有序。其中,大中型墓主要分布在东部,而小型墓多位于西部。

根据勘探结果,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他们决定对墓地进行较大面积揭露,按照10×10米的大探方布局,以避免再遭盗墓贼损坏,同时获得更多关于整个墓群的信息。于是,前三座墓葬便被称为横水一期,随后的发掘为横水二期、三期。

转眼两年过去了,队员们又新发现大量西周墓葬、青铜礼乐器,其中鼎的出现频率最高,另外还有陶器、原始瓷器、漆器以及小件器物如玉石器、串饰、铜车马器、铜兵器等,而且经常发掘出带有“倗伯”铭文的青铜器。这为进一步确定墓地的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

至此,从铜器铭文、墓葬规模和随葬器物的级别看,可以断定:此处就是西周时期倗国国君、夫人及其国人的墓地!

从横水墓群尸骨的下葬方式来看,基本都是男俯身、女仰身而葬,这种特殊方式沿袭了商代的丧葬习俗,体现了阴阳合和思想。这一倗伯夫妇并穴合葬墓属于西周中期。

这是从一座算是大型墓葬里出土的,但它没有墓道,陪葬青铜器较多,除鼎和簋外还有一对小貘尊。貘这种动物,似猪非猪,似象非象,曾经广泛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甚至北方地区,之后因环境变迁,巨貘消失了,目前仅生存于东南亚地区,称马来貘。这也说明在那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气侯比现在暖湿得多。

另外,横水大墓出土了很多工艺考究的青铜酒器,比如像小房子的器物叫作方彝。西周时期倗国受商朝酒文化影响很深,酒具都做得比较讲究。

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历时三年多,发掘工作总共分为三期。其实,直到2008年初,我们才真正收尾。其文物保护理念新颖,参与单位多、人员多,发掘面积大,达到35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326座,出土文物14000多件套。墓葬时代主要为西周,西周后墓葬有27座,提示出一个被史海淹没的新封国——倗伯国,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墓地。

我们可从铭文得知,它是周王朝建立后再次分封的小国,从属于周天子统辖,同样采取了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和埋葬方式,墓地存在统一规划。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