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山西省吕梁山一带,当地农民修整田地时,总是无意之中翻出一些青铜器。此后20年间,在山西吉县、永和、石楼、柳林等县,人们又陆陆续续发现不少独具特色的商代晚期青铜器。
1978年,在修梯田时,有人在柳林县高红村八亩垣挖出一座商代墓葬,出土了青铜靴及青铜胄,胄的顶部有钮可作系缨之用。
奇怪的是,这些器物与已知的商代青铜器风格并不完全相同。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主人又是谁?
一件件商代青铜器的频繁现世,引起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寄希望于在此基础上发现大规模的居住址。
放眼望去,田野广阔,大规模的居住址到底藏于何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考古人员最终未能如愿。于是,专家推论,这应该是游牧文化的遗留,因为只有游牧民族才会居无定所,无遗址可寻。
柳林县,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三川河横贯全境,是一片被山水环抱的黄土高原丘陵区。高红村则位于三川河北岸,西距黄河边军渡村5公里,307国道将这个村南北分开。
1983年,吉林大学师生来到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在高红村发现一处灰坑,即高红H1。多年来,在考古界,高红H1就是吕梁山一带这一时期的遗存代表。考古学上所说的灰坑,就类似于窖穴或是倾倒生活垃圾的地方。
一番研究过后,结果出来了:它恰与青铜器时代的遗留特征相吻合。
灰坑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数千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耕作、狩猎、繁衍生息。
可是,历史似乎故意吊足人的胃口,接下来,大家并没有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调研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毕竟单凭一个灰坑,专家仍无从考证具体内容,比如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怎样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没有出土什么有价值的文物,遗址才得以继续安然沉睡,幸运地躲过了盗墓者们的染指。
转眼间,20多年飞逝而过,国家文物局设立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生业、文化与环境研究”课题,我省承担“黄土高原东部一万年以来人类生业与环境变迁”子课题项目,其工作区域就选定在柳林、吉县、保德三个县,其中柳林县高红村所处的三川河下游地区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范围之一,即三川河入黄河处方圆124平方公里。
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市文物局和柳林县文管所组成“高红遗址考古队”,走入这一范围。
考古队一共10多个人,由各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如环境、地质、生物和植物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但问题是,此次考古与众不同,并非不经意间地惊现宝藏,而是要他们主动出击。这种主动发掘,往往是为了研究课题的需要或是制订文物保护计划而做的。
怎么撒网,才能捕到真家伙呢?专家组人员讨论后,决定展开卷地毯式的调查,以免遗漏一处遗迹、遗物。此做法在山西考古界也是头一回用到。
什么是卷地毯式?换个词说,即拉网式。
为了不让鱼儿漏网,每隔50米,他们就安排一个人,拉开大网逐一仔细勘察。
领队马昇带着发掘小组一起来到曾发掘出商代墓葬的八亩垣,也进行了一些调查和钻探,但是再没有发现什么青铜器。那么在远处的山地间,会不会隐藏着大家期待已久的遗址呢?
一想到此,他们开始扔掉旧有观念,放眼于高红村南、1000米以外的高地。
这里是村南独立的一个山梁,当地人称柿枣垣,它被三川河三面环绕,北邻307国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坡度较缓,西、北部较为陡峭。
然而,山上已修起层层梯田,顶部地势也很平缓,根本看不出任何特别的迹象。
高红遗址,犹如埋藏在少女心底的秘密,她不说,任你们谁也猜不透。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已将“少女”催变成一位“老妇”,看尽世事沧桑的她,似乎又想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忍不住开口了……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