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取水不便,风干物燥,在如此条件下生活,有啥好处?
高红遗址为什么非要建在孤立的山头呢?用意何在?
你观察一下它所处的位置:南、东、北部坡度较缓,三面环水,西临陡崖,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替代了墙垣的功能,形成易守难攻之势,防御性极强。这也恰恰说明了当时形势的确比较紧张。
队员们想到,这里应该是一处政治集团的活动中心,因为规模宏大的殿堂是权利的象征,也是夯土建筑的最高形式。
这时,他们发现,26号夯土房的建筑规模远远小于7、8号夯土建筑基址,地层关系在已发现夯土中是最晚的。难道说,到26号夯土院落时期,也就是殷墟二、三期时,高红已由权利中心沦落为一般居住区了?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集团逐渐没落的呢?
高红遗址的全盛时期,也就是7号夯土基址使用时期的年代,它大约在商代殷墟(今河南安阳一带)文化二期,正值武丁征伐工方之时。这个集团会是甲骨卜辞中记载过的被商王朝数次讨伐的工方吗?武丁又是什么人物?
武丁,既是商朝国君,也是一位军事统帅,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鉴于工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他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工方、土方征服,并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武丁还开拓南疆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夷方、巴方、虎方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在目前殷墟所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中,大部分是来自武丁时代,“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时代的杰作。
部族,是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或族姓联系为基础,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在商王国时代,部族就很多,甲骨卜辞中大多称之为“方”。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史籍亦有记载,在商代晚期,商王朝的西北部、北部活跃着工方、鬼方、土方等方国,它们有时归顺于商王朝,有时又与商王朝是敌对的。
可是,关于商代北部、西北部的方国,关于高红遗址的源流,学者们的观点却出现了分歧。这也给人们留下一道难解的谜题。
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通过研究与商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方国居地所在,以及这些方国经常受到来自西边的工方侵扰,指出“汾河以西石楼、绥德为中心的黄河两岸高原山地应该就是工方的居地”。甲骨卜辞中,武丁时期征伐工方的卜辞达400余版,可见工方力量之强大,已成为足以对抗商王朝的劲敌。
长期以来,在黄河东岸吕梁山区的石楼、柳林、保德、永和等地和黄河西岸的绥德、清涧等地,屡屡发现有着相似文化特征的商代晚期青铜器,有学者便把这类分布于黄河两岸、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有着诸多共同文化特征的遗存命名为“李家崖文化”。
这与李伯谦先生对工方地域分布的论述是相吻合的。
李家崖文化,是以李家崖古城址所在地命名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乡李家崖村西,东距黄河约4.5公里,自1983年发掘以来,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及少量青铜器。
按考古学界的推论,李家崖文化作为一种游离于商王朝势力范围之外的异族文化,要想长期对商王朝构成威胁,必须是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有凝聚力和严密组织的部族或部族联盟。
所以,专家推断,高红遗址就位于工方或以工方为主体的诸方国联盟和商王朝交锋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