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和百姓传说,都认为涿鹿古城就是黄帝城,1957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也这么认为。但是,李珺担心,这次发掘如果找不到黄帝时代的遗物该怎么办呢?
李珺肩负着这样一个重大的使命,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将十几个人分成几个小组,一部分人在外围进行调查;一部分人在城内逐片逐段地对古城进行全面地会诊,甚至对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也不放过。经过几天勘查他们发现,古城内外由于村民们开垦种植了庄稼,古城遗址损毁严重,许多有价值的考古信息也遭到了破坏。尽管如此,考古队在十几天的调查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在古城东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文物;但在古城南下七旗村附近,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和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据此李珺初步推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战国,涿鹿古城附近都有人类生活和居住。这在当地一些民间人士搜集到的文物中也可窥见一斑。特别是逐鹿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提供的一件文物,它的完美程度,让考古队着实感到惊讶!
这件文物经专家鉴定,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叫石钺,距今约5000年左右。钺,在古代是王权的象征。但是,像这个钺似乎很特别,它的一端是龙的头,而另一端则是鸮的脑袋,按照赵育大的分析,这也许就是黄帝时代的权柄。
考古队根据十几天来调查摸底了解到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弄清涿鹿古城的起始年代,也许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它的历史面貌。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在城内的东北部选择地层保存比较好,土层堆积比较厚的地方布置探测点,分别在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区域挖八条探沟,探沟面积根据土层结构而定,大小不一,从6平方米,到20平方米不等。通过钻探及发掘,根据地层所反应出来的情况,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秘密渐次地呈现出来。他们通过地层的切面分析,最上面的耕土层厚10-30厘米;在耕土层下面是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即灰土层,这是当时人们生活留下的最直接的证据,灰土层厚达60多厘米。
特别是在第八探坑里,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这一发现使考古队喜出望外。这座墓的墓葬形制是土坑竖穴墓,墓坑长约2.5米,宽约1.5 米,深2米左右,墓里的随葬器物略显简单。但墓里随葬的三件陶器,却引起了考古队的重视。因为,在这三件陶器中,有一件陶鼎。
李珺根据墓葬里出土的一鼎二豆的器形、材质和纹理图案判断,这座墓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是男性,死亡年龄大约在30-35岁之间。他究竟是王,还是贵族呢?
李珺经过查阅历史典籍发现,在战国时期,涿鹿归赵国管辖。《竹书纪年》里记载,公元前320年,燕国起兵攻打赵国,首先攻打的就是赵国的北方重镇涿鹿。赵武灵王得报以后,亲率大军从邯郸出发,长途奔袭500多公里,前往涿鹿抗击燕军,燕军被迫撤退到了勺梁。从赵武灵王对涿鹿的重视程度看,涿鹿对于赵国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不然赵武灵王不会亲自带兵,从首都邯郸出征救援。那么,当时镇守这座城池的将领又是谁呢?
李珺判断,这个墓里出土的陶鼎,很可能就是一种象征,或者是代表一种希望,希望死者来生称王显贵。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队获取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李珺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这些文物大部分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因此,他初步判断,这座城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也许就是它的兴盛时期。但是,它究竟建于何时,从这些出土文物里却无法找到答案。要寻找这座城起始年代的证据,就得到它的关键部位:城墙里去寻找。
几天来,李珺围绕着城墙进行仔细地观察,有一段西城墙已被当地村民挖去了半边墙体,在城墙裸露出的剖面上,李珺发现了夯筑城墙时留下来的穿柱孔,夯层一层一层的十分明显。同时,还发现了许多镶嵌其中的陶片、动物骨渣和料浆石等遗物。因此李珺分析,当年夯筑城墙的添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就地挖掘的生黄土,另一个则是前人生活遗留下来的灰土。
但是,仅凭这些信息和目前所掌握的情况,仍然难以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因此,考古队在总结了前一个月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思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解剖城墙。通过解剖城墙,揭开这座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真相。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