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6年,苻坚率前秦军队伐代。当时,什翼键年过50,锐气不在,加上疾病缠身,无力反抗,只能带领部族北逃。
这一年,什翼键没有敌过中原秦军的坚甲利器,代国被前秦所灭。
拓跋什救驾身亡之时,他的妻子贺兰氏正有孕在身。
贺兰氏看着怀中柔弱的儿子。这个命运多舛的遗腹子就是未来草原上的英雄,强大的北魏王朝的开创者——拓跋硅!
苻坚灭代之后,代国人纷纷外逃。贺兰氏也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儿子逃出盛乐。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场战役中,前秦军队一败涂地,随后不久,苻坚被杀,前秦灭亡。
拓跋硅在贺兰部的支持下,回到代国,并在今天的土默川平原上被拥戴为代王。
公元386年,拓跋硅还都盛乐,建立北魏。这便是盛乐的第四次建都。
拓跋硅复代建魏之后,迅速实现了部落的统一和兴盛。
拓跋硅能够顺利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几代前人的失败为他积累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从始祖力微率部到达盛乐,拓跋鲜卑在这里历经140年的经营。完成了从狩猎向游牧,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变。
公元398年,拓跋硅迁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此后,北魏经过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两代人三十多年的经营,到世祖拓跋焘时,国势得以真正强盛。
太武帝拓跋焘历经十多年的征战,先后消灭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实现了真正的强大。
拓跋鲜卑的发展脉络渐渐清晰。但他们发源的那个“大鲜卑山”到底在哪里,依然是个谜团。
太武帝拓跋焘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年便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带领人马和物品,不远千里前往石室祭祖。
拓跋鲜卑故地,李敞按照中原皇帝的最高礼仪,举行了盛大的祭天祭祖仪式。宣读祝文,并将祝文刊刻在石室之上才返回。
《魏书·礼志一》将祝文完整地记录下来。
但是,那座大鲜卑山,那个石室到底在哪里,依然无人知晓。
对于这段迷案,考古学家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1980年,他们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丛山密林间,找到了那个石室——嘎仙洞。
洞中石壁上,专家们发现了当初的石刻祝文。直到今天,祝文依旧完好如初。将石室祝文与《魏书》原文相比较,二者大体一致。
拓跋鲜卑就是从这里走向草原的。
拓跋鲜卑这个已经消失的民族身后,还有无数谜团。其中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是,拓跋鲜卑四次建都的“盛乐城”到底在哪里?
土城子出土的文物,证明它历史悠久,但不能证明它一定是“盛乐古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来自于《魏书》的一段记载。
《魏书》记载,什翼键复代之后,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
今天,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就是汉代“云中”郡所在地。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云中古城”遗址。
《魏书》记载的“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表明,盛乐宫建在托克托县,当年的云中古城中。
但事实上,今天的托克托县距离土城子古城,有40多公里的距离,那么,拓跋鲜卑建都的“盛乐”到底在云中,还是在土城子呢?
文物证明了托克托县的历史。和林格尔也出土了大量文物,它们同样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历史。
两地都有文物作证,史书的记载又含混不清。那么,盛乐古城到底在哪呢?
考古专家们经过长期调研,最终认定,和林格尔的土城子就是盛乐都。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
他们在盛乐留下了140年的足迹,也给今人留下了“金陵之谜”。
所谓金陵,在《魏书》上有过明确记载,那是埋葬北魏早期五位帝王、十多位皇后、众多皇族以及大臣的陵墓。
解放以来,内蒙古和山西的文物考古部门,对金陵进行了多年的考古调查,虽然找到一些线索,却仍未找到一座具体的金陵墓葬。
既然金陵是确实存在,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无法找到它的踪迹?
金陵的所在地不能确定,但专家们还是将视线集中到了和林格尔县。
内蒙古考古所在对土城子古城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唐墓。这个墓葬的发现为寻找金陵提供了重要线索。
北魏早期帝陵因位于金河之侧而得名为“金陵”。如果宝贝河就是金河,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金陵就在和林格尔。
拓跋鲜卑从定都盛乐到北魏灭亡,历经300余年,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鲜卑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鲜卑人所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永远镶嵌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
就像北魏时期开凿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一样,拓跋鲜卑随着这些石刻艺术经典一起,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拓跋鲜卑消失在时空的灰烬中,盛乐古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乳都。但是,仔细聆听,夜空里似乎依然回荡着来自远古的歌声。茫茫大草原,依然记得北魏曾经有过的辉煌。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