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三):礼仪天下(2)

2009-06-27 16: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八旗将士把他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八旗将士把他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坤宁宫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点前后开始,祭的都是满族,蒙古族的神,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祭神仪式。坤宁宫东北角有一间小屋,在清代门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内,是一座灶台,灶台上有三口大锅。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贡献。亲自主持坤宁宫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据说神肉没有任何调料,吃肉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重视祭祀,在对上天、祖先和万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的是对江山永固的虔诚祈祷。然而,这种祈祷,并不能保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当明朝在天灾与战乱中风雨飘摇的时候,白山黑水间,一直新兴的力量出现了。

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将士们,最终征服了庞大的明帝国。当努尔哈赤的孙子坐在紫禁城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没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经完全融入到传统文明中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之法,又支撑起大清王朝统治的根基。作为国家运行指南的各种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样完备复杂;而在紫禁城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庄严盛大。

公元1793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称为盛世的统治已经到了第五十八年,乾隆显然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身边的人正忙着为皇帝第八十三岁生日做准备。万寿节是国家三大节之一,不仅举国同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要赶来祝贺。与往年不同,在这一年的生日庆典上,将出现一群与众不同的客人。

玄烨终于坐到了太和殿宝座上。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他坐了61年。

紫禁城最重要的大典,今天已经难以如实还原。而宫廷绘画中也根本没有登极大典的资料。我们在专家指导下,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关宫廷其他典礼的画作提取素材,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情景再现,动画合成的方法拼接而成了康熙登极大典的盛况。

笼罩在先帝丧礼气息中的登极大典,气氛肃穆。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陈设但并不演奏。

而当这些乐器奏响的时候,紫禁城也就迎来了重要的盛典。

对于紫禁城来说,每年都有三个最重大的典礼。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国使节在这一天向皇帝进献贺辞,其礼仪程序与登极大典相似,气氛却喜庆轻松了许多。

皇帝的生日,古称万寿节,是个全国性的节日。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北半球太阳角度最低,因而是阳光照射进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2004年冬至日,我们采用特殊的摄影方法,记录了一年中太和殿最难得一见的景观。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额上。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中国礼制可上溯周代。《周礼 大宗伯之职》将礼仪总括为吉礼,嘉礼,凶礼,军礼,宾礼五类。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礼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作为最高礼仪活动上演地,紫禁城的建筑处处显示了规范礼仪的作用。

试想当年一位第一次步入紫禁城参加大典的外国使节,他走过开阔而漫长的天安门广场,穿过幽深的天安门门洞,午门广场两侧的朝房使通往紫禁城的道路显得狭长。从午门侧门入宫后,眼前豁然开朗,穿越太和门一侧,他忽然看到一片极度开阔的广场,广场尽头是高高在上,金壁辉煌的太和殿。此刻,恐怕在这位使节心中,不得不由衷产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和大婚时皇后的特权。但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破例。

一年之际在于春。阳春三月,是一年中孕育希望的季节。而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一生的希望,也是在这个时刻孕育的。

经过层层选拔,一些读书人即将步入紫禁城。

每三年一次的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实上,所有有资格步入紫禁城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先前的过关斩将中取得了贡士称号。这场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会让每个考生感受到成为天子门生的无上光荣。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份殿试答卷,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存。先由读卷大臣精选出10份最好的,在第三天黎明呈交皇帝亲自审阅,由皇帝决定最终名次。

1790年之前明清两代殿试,都是在太和殿广场露天举行,乾隆年间改在保和殿内举行,以此显示皇帝对于考生的关怀。

殿试后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绩的日子,叫做传胪。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殿试的金榜,当年共有273人参加,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谭延闿、沈钧儒等人榜上有名,末代状元为刘春霖。

传胪是紫禁城重要的典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