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年的状元缪彤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当天的情形:”当天天气微寒,五鼓时分,我和各位进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传胪。前一天已经有传言,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传胪开始,上面喊第一甲第一名竟是我,每喊一次名字,就奏乐一番,我怀疑听错了,不敢出列。最后是礼部官拉着我出来。于是,我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随礼部官员捧着黄榜沿着御道,从午门中门出宫。”
这一天,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从午门中门出宫。这一定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考生们在紫禁城里倍感煎熬和光荣的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这是一组表现农民在不同时节辛苦劳作的画绢。有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幅画里。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其实,他叫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妻子儿女也出现在这组《耕织图》里。
康熙重视农桑天下皆知,这本画册无疑会让父皇很开心。
心计颇深的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笑到最后,年号雍正。对于农业的关注,并不亚于父亲康熙。
在这本记录雍正皇帝日常活动的起居注里,我们发现即使贵为皇帝,每年也要作一天农民。
这是雍正六年二月中旬,全国农民即将进入耕种时节。18日,城南的先农坛开来了浩浩荡荡的队伍。祭祀先农神,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惯例。清代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了1700亩农田,在祭祀完毕后亲自耕种,为天下农夫作一个表率,表明天子心系稼樯,尊重农耕。
耕田时,皇帝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按礼仪规定,皇帝要推三次。而雍正皇帝意犹未尽,又多推了一次。
农业国家的兴衰往往依赖于上天的恩威,皇帝自诩为天子,是人世间得到上天恩泽最多的人,而一旦上天发怒,兴风作浪起来,那第一个应该领受处罚的人,也非皇帝莫属。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
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嘉庆蓝色缂丝云龙夹朝袍——祭天
雍正明黄花妆缎云龙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红色云龙花缎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祭月)
宫廷祭祀共有80多种,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
大祀多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亲祭,大部分派官员祭祀。而群祀,则完全是由官员代劳了。
绝大多数祭祀都是几千年一脉相承而来。当祖居关外的满族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一种新的祭祀活动便出现在皇城之内。
坤宁宫祭神,是清代紫禁城中最为频繁的祭祀。这座明代皇后的寝宫,被紫禁城的新主人改造成祭祀众神的场所。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八旗将士把他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坤宁宫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点前后开始,祭的都是满族,蒙古族的神,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祭神仪式。
坤宁宫东北角有一间小屋,在清代门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内,是一座灶台,灶台上有三口大锅。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贡献。
亲自主持坤宁宫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据说神肉没有任何调料,吃肉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重视祭祀,在对上天、祖先和万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的是对江山永固的虔诚祈祷。
然而,这种祈祷,并不能保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当明朝在天灾与战乱中风雨飘摇的时候,白山黑水间,一直新兴的力量出现了。
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将士们,最终征服了庞大的明帝国。当努尔哈赤的孙子坐在紫禁城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没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经完全融入到传统文明中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之法,又支撑起大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作为国家运行指南的各种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样完备复杂;而在紫禁城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庄严盛大。
公元1793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称为盛世的统治已经到了第五十八年,乾隆显然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身边的人正忙着为皇帝第八十三岁生日做准备。万寿节是国家三大节之一,不仅举国同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要赶来祝贺。与往年不同,在这一年的生日庆典上,将出现一群与众不同的客人。
(责任编辑:博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