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从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就给太监涉政提供了契机,在此之后,太监和内阁之间的争权夺利此消彼长,终于在公元1506年达到白热化。
这一年秋末的一天,司礼监的太监一反常态,在乾清宫与内阁之间不停奔走。原来,太监刘瑾的权势越来越大,内阁决定弹劾刘瑾,但是正德皇帝没有明确表态。内阁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决一死战。刘瑾不除,内阁将全体辞职。
第二天,在太和门外,朝会如期举行,正德皇帝没有来,刘瑾却出现了。这时的刘瑾不仅仅是掌管马匹的头目了,他已经被皇帝任命为司礼监总管。皇帝终于和内阁翻脸了。
其实,太监的后台就是皇帝,弹劾皇帝宠信的太监,就是威胁皇权,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从这一天开始,全国所有重要公文先要送给刘瑾,他过目后才能发到六部和内阁。那么刘瑾如何越过皇帝“批红”这一关呢?正德皇帝喜欢玩乐,每天骑马、玩鹰,还在后宫开办集市,自己扮作商人取乐,刘瑾就专找皇帝玩兴正浓之际汇报公务,每次,皇帝都会很不耐烦地说:这些事也要来烦我吗?于是,刘瑾就堂而皇之地代替皇帝批红。
我们不知道明朝的大臣经过午门的时候会不会不寒而栗,刘瑾上台后曾在此先后“杖责”23位大臣。
据说“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被“用心打”的,弄不好就会残废;而被“着实打”的,绝无生还之理。轻重程度,只要查看一下监刑官的脚尖就知道:脚尖张开,不至于把人打死;脚尖并拢,那就棍棍要人命。
至此,宦官在明朝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天启年间,太监专权达到了极点,宫廷中竟有十万名太监。
那时侯,天启皇帝经常睡不好觉,因为住在不远处的太监总管魏忠贤起得很早,洗脸的时候敲的铜盆叮当乱响,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当时的魏忠贤先是被人称为千岁,后来变为九千岁,最后居然成了九千九百岁。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然而,这套制度在明朝末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缺乏完善制度支撑的王朝就像一座将要倒塌的大厦,绝非一己之力能够挽回。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十万骑兵,绕开了袁崇焕把守的山海关,攻打遵化,偷袭北京。袁崇焕急报北京,同时迅速回防。崇祯帝却猜疑他要和皇太极共谋京师,清退兵之后,袁崇焕死于非命。从那以后,出现了明军整支部队投降清军的现象。辽东明军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
史书记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前一天,崇祯在乾清宫敲钟召集大臣,但是没有召来一个人。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刻走到了终结。崇祯皇帝在景山上最后看了一眼辉煌的紫禁城,在农民起义军攻城的呐喊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朝被李自成推翻仅一个多月后,清军攻入了北京,紫禁城换了主人。然而,和这座皇宫一样,皇权,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依然延续,而且越发凸现。
公元1722年初冬的一天,雍正帝下旨:所有康熙的朱批谕旨,都要上缴,私自存留者,从重治罪。
雍正帝刚刚即位不久,急于收回康熙的朱批谕旨原因何在?后人猜测:当年的朱批谕旨中涉及到康熙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可能对雍正的统治不利。从这一刻开始,雍正的集权拉开了序幕。
三年后一个法国传教士谈到第一次见雍正帝时的印象:他身材魁梧,口齿不错,但讲话速度较快。看来他挺有头脑,而且精神焕发。
这个给外国传教士留下深刻印象的皇帝最大的苦恼就是自己刚刚坐上的皇位还很不稳固。其实这种苦恼,他的几位先辈都曾经经历过。
清初,努尔哈赤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国家大事都由会议讨论、决定。会议甚至有罢免皇帝的权力。奴尔哈赤这一规定给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们带来无穷的烦恼,顺治曾苦恼于多尔衮的专权,康熙曾苦恼于鳌拜的跋扈,这些让皇帝寝食不安的人,几乎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骨干。
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