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十二):永远的故宫(2)

2009-06-29 10:2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1956年的春天,路过景山大街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的西北角楼被一个巨大的工棚罩了起来,一时间,北京市民中纷纷流传,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被故宫

1956年的春天,路过景山大街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的西北角楼被一个巨大的工棚罩了起来,一时间,北京市民中纷纷流传,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被故宫的人修坏了。

故宫的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它的结构非常的精巧、复杂,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修建角楼在历史上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

早在明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角楼的结构非常复杂,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这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工匠们发现他的蝈蝈笼子和角楼的构造很相似。按照这个蝈蝈笼子的结构,工匠们终于建起了角楼。后来人们说,这个老头就是鲁班。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实际上角楼独特的建筑工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工匠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堪称绝技。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和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抢救性修缮和维护,一个面貌一新的故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张极富历史意味的照片,拍摄于1961年,照片中的两个人一个叫溥仪,一个叫鹿钟麟,37年前,就是这位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将逊位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如今他们在新中国的政协礼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之后,溥仪回到了他阔别近四十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故宫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同样是富有历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天,将在故宫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走向新的盛世辉煌的一种象征。

百年大修,故宫人任重道远。

“整个要修一遍,而且这一次和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它这个宫殿的使用功能。我这个宫殿修好以后干什么用,我是做库房,我是做展览室,我还是做原状陈列的地方。所以这次,在整个工程的定性上我们叫做完整保护,整体维修。”

这次大修将历经19年时间,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整个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华诞的时候大修工程全部结束。到那个时候,世人将重新领略历史上康乾盛世之时的紫禁城的面貌

从2004年六月开始,故宫中轴线上东西两庑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我们的摄制组一直跟踪记录着大修的过程。三个月之后,当工程进展到中轴线最北端的宫殿钦安殿时,我们纪录到一次重大的发现。“您那儿来了几个师傅?等会儿啊,等会儿别动!别动!这儿有有藏文。都别动,别动!我去打电话去。”紧接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一、二起,还有呢!这么多!高举,走、往那边儿走,给放下去……”

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陆续发现了3000多卷佛教经典,全部由藏文撰写。

这些经卷就是在这三个地方发现的。

这样重大的发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还是第一次。

这些藏文经卷的发现,也引发着故宫很多专家的兴趣和猜测。

钦安殿是故宫最重要的道教宫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传说是故宫的保护神。在这样一个供奉道教神灵的宫殿里,为什么会藏有藏传佛教的经卷呢?据专家说早在元朝的时候,藏传佛教就开始进入宫廷,明清两代更为盛行。这些经卷有可能是清朝时加放进去的。皇帝以此来祈求自己拥有更多的智慧、力量,祈求他的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体现了,在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一年之后,钦安殿大修即将完工,除了留有少数作研究之用,绝大部分经卷又被放置回宝顶,而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正是这次故宫大修中所遵循的原则。

2005年9月,钦安殿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2004年7月的一个深夜,故宫大修的运木工作正在进行。由于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运木的车辆都要在夜里1点钟左右进入故宫。

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和杉木,而现在像当年那样的巨大楠木已经难见踪迹,这次故宫大修用的都是大兴安岭的松木,它们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红松。这次故宫大修使用木料数量巨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

这次故宫大修,为了保持紫禁城建筑的原貌,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位年轻的工人正在涂抹的是“地仗”。附着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将起到保护和防腐的作用。

现在镜头里看到的,就是工人们正在故宫的工地上调配地仗。他们把发酵的猪血、白面、桐油、砖灰,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几样东西活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通过工匠艺人们一代代的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调配地仗的各种材料的构成比例,是被严格保密的。

至少从清朝开始,这种工艺就在修缮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地仗灰的外面还有苎麻,它可以使“地仗”不开裂。像大门这样面积较大的地方,最多要铺六层地仗、两层苎麻,行话叫“两麻六灰”。民间传统工艺的使用,将使大修之后的故宫依然传承着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太和殿,人们俗称金銮殿,它的确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装饰最多的宫殿,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