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十二):永远的故宫(3)

2009-06-29 10:2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2004年5月,我们来到苏州城外的小镇陆墓,对这种金砖的烧制进行了工艺再现。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

2004年5月,我们来到苏州城外的小镇陆墓,对这种金砖的烧制进行了工艺再现。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六道工序,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谓的“土性”,制好的砖坯也要阴干7个月以上,入窑后要用十万斤稻壳烧炼2个月。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烧制好的这种砖,为什么被叫做金砖呢?一种说法时它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被叫做金砖。

这是2005年9月故宫的协和门外,工人们正在铺设的砖就来自苏州的御窑厂,这次大修没有更换重要大殿室内的砖,那些金砖历经数百年,还依然保存完好。

在这次大修中,还有一道极为独特的工序就是贴金箔。

贴金箔非常具有观赏性,工人们先涂上一层特制的金胶,然后把金箔粘贴在金胶之上。有经验的工人贴的又好又快、用金又省,非十年之功不能达到如此技艺。经过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条金龙就这样现身了。在这次大修中,故宫使用的金箔来自于有几百年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厂。从这种厚厚的金块变成金箔,需要捶打2万次以上。

打好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只有0.15微米厚,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五百分之一。

故宫专门为这次大修订制了一千万张金箔,它们将使修缮好的故宫更加金碧辉煌。

当故宫大修进入2005年3月初的时候,又有了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一天,正在昭德门上拆卸屋顶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这就是传闻中的宝匣。

它的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经过故宫专家仔细得取证,发现在这个宝匣里有24枚铸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金币,还有五种彩色丝线,五种中药材,五种香料,五种金属的元宝和五色宝石。据专家介绍,安放宝匣是为了祈求平安、长久,每样放置五种,又与阴阳五行有关。

而后这些宝物被故宫文物管理处妥善保存起来。

这是故宫以往大修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场景,来自国外的专家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直接参与紫禁城的各项修缮工程。“刚才测量的是建筑的后半部分,现在我们要测前面了要重新定位。”百年光阴,两个时代。当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同时在大修中使用的时候,紫禁城已经完成了从皇家禁地到博物院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跨越。

2005年5月的一个清晨,故宫还没有开放,太和殿广场上出现了一些外国人,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来自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文物修复专家。

在太和殿内,意大利专家开始向墙壁里注射树脂,这个方法可以防止墙皮脱落,让太和殿的墙壁更长久地保持完好,他们曾经在修复最珍贵的达芬奇壁画时使用过这种技术。

除了意大利的专家,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复、数字化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这次大修。

“故宫的保护不是故宫人的,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它是世界人民的。海内外 ,特别是国这些组织和机构对故宫文物保护上的支持,我们感觉到这是他,不仅是对故宫的古建尊重;他是对中华民族的尊重;他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都是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表示欢迎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