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走进神秘的黑水城,寻找沙漠深处的宝藏(三)

2009-07-07 12:16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黑水城──一座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近千年的古城,是西夏古国发展和灭亡的见证。

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人是我国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今天的四川、西藏等省区的黄河九曲之地。他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属游牧民族。公元629年以后,党项族所属的八个部落先后接受招安,归顺了大唐王朝,受封于今天四川西部的松潘一带。

唐朝初年,西藏吐蕃王朝进入了强盛的松赞干布时代,松赞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后,开始了强有力的军事扩张。党项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基地。最后在唐朝的准许和安排下,终于落脚在了陕北横山一带的无定河流域。

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游牧文化逐渐过渡到了农牧并重的文化。

唐朝末年,随着大唐帝国国运的山河日下,雄踞在横山以北夏州、党项族中的拓跋氏凭着部落实力的日益强大,发展成为在陕北地区拥有地方武装的党项羌酋。

公元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配合李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中作战有功,被赐姓李,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从此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982年,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潘镇势力割据的历史教训,开始着手削潘。时任夏州第九任定难军节度使的党项人李继捧被迫入宋献出五州,并被宋朝赐“赵”姓。

就在李继捧入宋献地之时,他19岁的堂弟李继迁却逃出已归顺北宋的银州城,叛宋自立,拉开了与北宋王朝的战争序幕。

李继迁,迅速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夏州以北近200公里的灵州,也就是今天的宁夏灵武市。历史上的灵州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地带。对李继迁来讲,占据灵州就可以西打吐番,北牵回鹘,然后向南发展,图谋中原。更重要的是能以这里为跳板,向河西发展,达到占据河西走廊的目的。

公元1000年2月,李继迁在距灵州以东不远的浦洛河截获宋军运往灵州粮草四十万担,切断了灵州的生命线,随即重兵包围了灵州。

当年灵州之战,宋朝的六万援军还在行军途中,灵州就早已失陷在党项人的久困之下。

占据灵州后,李继迁很快建都于此,号西平府,而后发兵河西走廊,凉州失陷。

公元1004年,李继迁在凉州之战中,身受箭伤。为保住十多年来东征西杀得到的血本之地,李继迁临终前曾叮嘱其子李德明卧薪尝胆,上表宋朝请求归附。这一年李德明送走了父亲李继迁,却迎来了儿子——李元昊的出世。

李继迁死后不久,李德明便与北宋王朝签订了以称臣为主要内容的《景德和约》,以此换得了宋朝取消党项人在宋朝境内买粮受限的规定,同时解除了党项人控制下的盐州所产青、白盐输入宋境的禁令。

“景德合约”后,出现了西夏少有的安定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为西夏随后的建国奠定了基础。当年表面上臣服于宋王朝的李德明,又接受了辽国契丹人的册封。他利用宋辽之间的矛盾左右讨好,在夹缝中求发展,始终为建立王国暗中实施着全面的准备。

公元1020年,有着战略眼光的李德明,又以一个美丽的传说为由,将都城由灵州迁往新建的兴庆府,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市。

在李德明迁都的同时,李元昊已奉父命将整个河西走廊纳入了党项人的版图,西夏王朝初具规模。

遗憾的是就在李德明大业将成的时候,却于公元1032年病死于兴庆府,西夏的帝王宝座与他失之交臂,28岁的李元昊继承了父位。

应当说李元昊在建国前推行的所有措施,留给今天的恐怕也只有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法律形式创制和推行的西夏文字,这对中国历史文化至今都是一个贡献。

由于以往发现的西夏文主要用于记录佛经,因此有人怀疑西夏文只是一种宗教文字,根本没有实用性。

其实不然,这两份至今珍藏于俄罗斯的西夏世俗文书推翻了以上的假设,这份是民间契约。

而这一份而是一位名为马仁勇的黑水守将请求调回原籍的报告。这些世俗文书准确地反映出了西夏时期的社会状况。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西夏文还是中古时期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文字,从创制到消失经历500多年。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圆了几代党项人的梦想,在兴庆府登上国王宝座,立国号为大夏,并且去掉了唐宋王朝的赐姓,恢复了党项姓氏,自号嵬名氏。因为元昊建立的大夏国在中原以西,西夏的名称也由此而得。此时它的疆域已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面积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西夏王朝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辉煌。

西夏的建国过程也就是其势力范围不断向西扩展的过程,建都兴庆府正是西夏政治、军事实力向西扩张的重要标志。

当年建国后的李元昊为得到北宋王朝的认可,依然采取了战争的手段。

公元1041年,李元昊在距天都山不远的好水川摆兵布阵,和宋军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史称好水之战。

这场战争又是以西夏军队大获全胜画上了句号。

好水之战结束后,指挥这一战役的韩琦和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都被贬官降职。

好水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典型战例,至今出现在中学生的历史课堂上。

好水川之战后的第三年,公元1044年西夏又与辽王朝就辽境内党项民族的归属之争引发了河曲之战。此战元昊采取了坚壁清野,制造赤地,断绝辽军粮草的战法,又大败辽军。也正是这一仗,奠定了西夏与宋与辽三分天下的格局。

当年李元昊在军事扩张的同时,并没有疏忽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他在宜农宜牧的条件下开始了精细的农业管理。在宁夏地区不仅充分利用历史上留下的汉延渠、唐徕渠,还新开挖了昊王渠。

西夏王朝在近200年的历史中历经十世,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第五代帝王李仁孝,西夏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国中古时期惟一原本保存完好的国家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国第一本双解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都是在这一时期修订完成的。

西夏后期,随着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和党项人原有尚武精神的退化,这个统治了中国西北部近两个世纪的少数民族王朝开始走向了它的衰败。是战争将它最终深深地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