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初春,一位陕西考古工作者乘车经宁夏前往内蒙阿拉善的途中,看到距银川市不远的贺兰山下,分布着一片高低不同的黄色土丘,这一信息当年并未引起宁夏考古界的重视。
这片黄土丘,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称它为昊王坟,老百姓所说的昊王坟的“昊”字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昊”。许多年来,就这片陵墓群的归属,史学界和考古界从没有过明确的定论。
1971年冬天,宁夏驻军某部为完成战备训练任务,在陵区内开挖战壕,当挖到地下一米多深时,翻出了不少刻有奇怪文字的残碑碎片。宁夏博物馆考古工作队的队长钟侃带人赶到现场,当看到那一块块残碑上的文字时,钟侃震惊了,这是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夏文字啊。
出于慎重,当年宁夏考古工作队迅速组织人马开赴陵区,对这片陵墓群进行了有史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在战士们曾挖出残碑的周围,他们很快寻找到了1775块刻有西夏文字的残碑片。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拼对,一个由16个字组成的残碑,最终成为揭开这片陵墓群神秘面纱的物证,通过分析、考证,最终确认这片陵墓群就是早已消失在中国历史中西夏王朝的陵园。这是1972年的8月,此时距西夏王朝的灭亡已过去了整整743年。
据《宁夏嘉靖新志》记载:贺兰山下西夏王陵的建造形制是仿河南巩县宋陵而作……。但在之后的整个挖掘考察过程中,却揭示出了与宋陵越来越不相同的内容,这就如西夏文字,初看像汉字,细看一个不认识。
当年在对西夏王陵的发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
此类石雕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当时并不清楚它们最初的作用与功能。之后,随着发掘清理范围的扩大,出土数量的增多,其中一尊石雕上出现的西夏文字才道破了天机。原来这是承载石碑刻文的人像石碑座,也叫碑雏。
大概涉足过西夏王陵的人都有过这种感觉,那些被称为陵的黄土包和平时见到的坟丘没什么两样,只是显得高大一些而已。其实不然,根据专家考证,它原本的形制并非如此,而是一个个挂满琉璃的宝塔式建筑,名为陵台,又称封土,属陵城内的主体部分。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墓穴应当是在封土的正下方。可西夏王陵的墓穴并非置于封土之下,而是远在封土正前方。
西夏王陵的基本形制和宋陵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西夏王陵内的地面建筑大多都是塔式风格,这与中原地区的唐陵、宋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西夏王陵的陵台不居中,偏离陵园的中轴线,位于陵城的西北角。
就西夏王陵主体建筑偏离中轴线的现象,专家们有多种说法,多数认为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崇奉萨满教,他们认为:中间乃“神灵”之位,人应当有所避讳。即便是君主以及他死后的陵墓也不能占据正中,因为那是主神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