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苹果园下发现轩辕黄帝的宫殿,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2)

2009-07-09 15:2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铸鼎原上这块石碑刻于唐贞元十七年,碑文记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而这块碑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记载黄帝的石碑。 在黄帝庙的后面,还有一个

铸鼎原上这块石碑刻于唐贞元十七年,碑文记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而这块碑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记载黄帝的石碑。

在黄帝庙的后面,还有一个在灵宝传说极为灵验的驭龙阁遗址。

2000年8月,河南省的文物工作者对驭龙阁遗址进行了发掘,他们在2·8米下探测出一个直径三十多米的环形祭祀沟。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祭祀沟下面还发现有5000多年前的草木灰渣,难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祭祀黄帝的圣地?

为了文物普查,灵宝的文物工作者几乎走遍了灵宝的山山水水,这里到处都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传说,随着大房子的挖掘,他们和西坡的村民一样,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家乡就是黄帝最后建都并升天的地方。

治学严谨的考古队员们不可能像村民一样脱口而出,也不敢像灵宝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因为对家乡的热爱而肯定说发掘的大房子就是黄帝的宫殿,但他们心里也一样在问:这所5000年前的豪宅到底是谁的?它和传说中的黄帝有关系吗?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2004年,西坡遗址的第四次考古挖掘又开始了。这次发掘的地点在特大房基南约50米处,目的是继续在西坡遗址的中心区寻找新的线索。

这次的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又一座仰韶时期特大房基穿过5000年的尘封暴露了出来。

让考古人员惊讶的是,这所房子的地基虽然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但地面仍隐隐显出一片红色,他们在清理时发现,不仅柱洞底部有朱砂,甚至有些夯土和草拌泥中也有发现,这说明这所房子的地面、墙面都涂有朱砂,以至于使这座奇特的建筑内部变成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更奇怪的是,这两座房基南北垂直,相距仅有50米,F105的门朝向东南,F106朝向东北,这表明这两个房基的门道共朝着一个中心,也似乎在向考古人员暗示着什么。

根据古代建筑布局对称的特点,在对应的地方,还会有大型建筑的遗址吗?

急于印证自己推测的考古队员在这些地方进行了探测,果然不出所料,在几乎对称的地方,他们又探测出了两个大型房基。

这样在这些大房子的中间,就围出了一大片空地,考古人员判断,这片空地极有可能是一个广场,很可能是铸鼎原地区一个供人聚会或祭祀的中心场所。

大型建筑群的发现,大大刺激了考古人员的探索欲望。2004年下半年,有关方面拨出资金,组织强大的考古力量,在西坡遗址4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了五米一孔的高密度钻探调查,目的就是探明西坡地下的整个情况。

钻探的孔大概有16000多个孔,所以钻探的结果也很令人振奋,在遗址的南边和北边就发现了壕沟,因为当时钻探后打的两三米多还打不到底。

探测出的壕沟为东西走向,令考古人员大喜过望的是,在他们的两侧,正好有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这两道壕沟与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正好围成了一个可供防御的中心区域,难道这仅仅是无意的巧合?

经探明,在这个中心区域,集中着众多大型的建筑设施,其中结构与面积和大房子相仿的房址有10座以上,这些房子共同组成的建筑群体,在远古时代只能用恢宏来形容。这一切好象都清楚地表明:仰韶时期的西坡就是一座结构严谨、区划明晰的远古城池,是一座防守严密的都城。

另外在西坡遗址一共发现了3000多个灰坑,其中最大的有6米深,灰坑是古人的垃圾坑,如果每个灰坑代表一个家庭,那么表明这里曾生活过3000多个家庭,其密度几乎和现代的村庄相当,可见当时的西坡是如何地人丁兴旺。

既然这里是一座都城,就不可能没有公共墓葬区,那么他们的墓地又在什么地方呢?

这些墓坑的尸骨埋藏的深度大概都在1.4米左右,以前考古 队员在遗址里也发现过西周及其它较晚时期的墓葬,这些墓深度大概都在两米以上,因此考古队员推测,这些埋葬较浅的墓很有可能是早期墓,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始城池的墓葬区。

刚过完2005年的春节,怀着激动心情的考古队员立即投入了挖掘工作,他们首先在探明的北围沟做了一个长三十米,宽二米的横截面试掘,到麦子快熟时,壕沟终于被清理了出来,清理出的围沟底宽八点五米,口宽十八点六米,深五点四米,不管是野兽或是敌人,要像越过这条壕沟侵犯城池,绝非易事。

西坡遗址的面积约40万平方米,而现在只挖掘了10000多平方米,可以说是冰山一角。那么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下,究竟还埋藏有多少秘密?也许只有肃立无语的荆山,才知道这里曾经的风起云涌、沧海桑田。

西坡遗址的特大考古发现,也让已经退休在家的著名的考古学家许顺湛兴奋不已,根据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帝部族创造了最灿烂的仰韶文化,铸鼎原不仅在黄帝族团活动的范围之内,而且它很可能是这一族团的宗庙和祭祀活动的圣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