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库车县2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苏巴什佛寺遗址,从所剩残墙判断,寺中有高大的讲经堂和众多的佛塔,寺中有一座基座相对完整的塔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塔座里面挖掘出了坟墓,而且葬的竟然不是僧人。
《旧唐书·西域传》记载龟兹人“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
墓室的四角有四根木柱,木柱上架了八根横梁,棺木摆放在距地面50公分高的木架上,下面有一些陶罐。由于墓被盗过,棺椁已经破损,木板上的花纹还清晰可见,墓主人的服装用料异常讲究,龟兹锦的表层用黄金织就。
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具有相当高的身份,从骨骼和牙齿状况分析,这是一位年轻女性,墓中还有一堆细小的碎骨,专家们猜测,这可能是死于难产的龟兹王室成员。
尸体的头骨前额经压扁变形,由此我们知道,如古代的伊朗、阿富汗等国一样,龟兹贵族也有使头颅变形的习俗。除了前额变形,古代龟兹人还有些奇特的风俗。《旧唐书·西域传》记载龟兹人“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克孜尔第80窟、第114窟的人像是短发齐肩,如果说剪发是一种习俗,那么,不剪发便会成为特权,事实果真如此,国王虽然前额短发中分,但头部后面却长发披肩。
有趣的是,从欧洲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波斯拜占庭也流行相同的习俗,国王和贵族留发,奴隶剪发。
何为王、何为民?从龟兹贵族的衣着上我们可以分辨。克孜尔尕哈第14窟绘有贵族供养人,头上带着光圈的是国王或王后,画面虽已破损,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国王的外套是半袖,再看王后的画像,她的衣装花团锦簇,质地更加华贵,外面也套一件半袖锦衣,或许半袖装表示国王的身份。
1906年,当德国探险家第一次进入克孜尔石窟的时候,他们发现壁画上供养人腰间所佩的长剑,与早期哥特式佩剑相似,而画中仕女的穿着打扮,又很有欧洲味道,出于兴趣,他们切割了许多供养人像带回了德国。
克孜尔石窟的供养人,深目,高鼻,有红色的头发,这应该是古龟兹人的外貌特征罢,他们的上装长及膝,对襟、翻领、袖口窄小,下身穿裤装,足着尖头长筒靴,腰间束带。
龟兹自古干旱多风沙,窄小的袖口和腰间的皮带,既可以防止沙土,又方便骑射。
在克孜尔第14窟穹顶的菱格画中,画的是佛教本生故事,人物形象却是现实中的龟兹人,骑在同一匹马上的两个人,也身穿双领对襟大衣、高筒靴、束腰带,可见这就是一般龟兹平民的衣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贾应逸介绍说:壁画上的着装很有意思,你可以从他的着装上看到国王是什么样子的,王子是什么样子的,一般的大臣是什么样子的,老百姓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你可以看到早期的人是穿的什么衣服,它后来怎么演变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比如史书上有记载龟兹国王是要用绸子把头部包起来的,那你可以在壁画上看到头发是包起来的,那就是国王了,王子不能包头发,就剪发垂项,不是咱们史书上记的剪发垂项吗。佛教里认为信仰佛教的国王就等于转轮王一样,那么,转轮王就可以画壁画时有这个光圈,咱不是说佛像有头光和身光,菩萨和天人只有头光没身光,但是佛教的转轮王他也可以有头光,可他的国王的供养人也得有头光,他的世子的头光里头画的是圈圈点点,就跟那个不一样,一般的贵族是一个样,老百姓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这个分得清清楚楚的。
纵观龟兹石窟供养人画像,无论平民、武士、贵族、国王,腰间都要佩剑一柄,可以肯定的说,佩剑对于龟兹人有非同寻常的含义。
曾经游牧的祖先,来到绿洲后逐渐习惯了农耕,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龟兹人早已在绿洲定居了。
1958年3月,当地的农民在龟兹古城中的哈拉墩取土,发现土中有半露的陶制品,这时恰逢考古工作队在库车休息,当即进行了挖掘。发掘过程中,出现了三组排列整齐的大陶缸,陶缸周围又出土了“开元通宝”铜钱和“大历元宝”一枚,无疑,这是一个唐代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缸的周围和下方开了几个探方,发掘出的早期遗物有石器、骨器,石器中有石镰、石锄、石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