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西域沙漠龟兹国,揭开石窟文明的诞生之迷

2009-07-10 09:3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遥远的沙漠深处,有一个失落的古城,那就是古代的龟兹古城。在古城遗址中,会有着怎样的考古发现呢?

编者按:在中国的西部,丝绸之路的沿线,都会有石窟的分布。在龟兹古城所在的沙漠,克孜尔石窟向人们展现着远去的文明。

克孜尔石窟在库车地区为数众多的佛教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也相对完好,画家韩乐然发现:现存的石窟壁画,在风格和技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春天刚刚降临,在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所在的山谷里,绿色已经悄悄钻出了地面,1947年4月19日的清晨,一群年轻的美术工作者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山谷的宁静,为首的画家名叫韩乐然,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此行的目的是进一步考察克孜尔石窟中的佛教壁画。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北67公里的山谷之中。

以库车为中心的古代龟兹国曾经盛行佛教,唐代僧人玄奘就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详细记载了当年龟兹佛教的兴盛繁华,令人奇怪的是,玄奘却一点都没提及遍布龟兹的佛教石窟,直到清代,克孜尔石窟才出现在偶尔路过这里的文人游记之中,它是什么时候兴建,又是如何被荒废的,人们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韩乐然对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进行了记录、拍照、编号和临摹,在一天天辛苦的工作中,韩乐然发现现存的石窟壁画,在风格和技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很显然,这是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印记,克孜尔石窟的时间秘密,在这些壁画背后开始若隐若现了。

无独有偶,30年前,早于韩乐然来到克孜尔的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和格伦威德尔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1906年,德国人在克孜尔石窟拍摄了照片,照片中是当时石窟里尚存的塑像,它们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塑像的造型细腻生动,衣服的线条优美流畅,同样的艺术风格在一些壁画上也屡屡出现,在远离欧洲的中国新疆地区,这些希腊风格的塑像和绘画作品又是从何而来呢?

公元前4世纪半,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亚洲,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下在今天的阿富汗与印度相邻的犍陀罗地区建立了一个希腊化的王国,当时的希腊人信仰的是天神宙斯和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们,他们创作了大量精美的雕像和绘画作品,用这种偶像崇拜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出心目中众神的形象。

早期的佛教当时也在犍陀罗地区广泛流传,与希腊人的传统不同,当时的佛教徒并没有塑造出佛的具体形象,壁画描绘的是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早期的佛教徒所崇拜的对象,往往就是菩提树这一类与佛祖有关的物体,甚至可以是佛祖坐过的一把椅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腊人这种偶像崇拜的习俗慢慢影响了早期的佛教徒。

有一尊用片岩雕塑的早期佛像,它的年代为公元2世纪左右,佛像的发髻像希腊神像那样波浪般地曲卷着,袈裟的纹路起伏也非常接近于希腊人的披袍式样,佛像的眼睛微闭,鼻梁高耸,表情肃穆恬静,法像庄严,连站立的姿势也非常特别。

这些早期佛像明显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形象,它们是印度佛教和希腊艺术逐渐融合的产物,这种早期佛教艺术风格最早在犍陀罗地区出现,因此被人们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

在德国柏林印度博物馆内,保存着在克孜尔石窟出土的早期佛像,这些用木头和泥土制作的佛像都体现出鲜明的犍陀罗风格。

在早期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犍陀罗风格的影响也非常直接,例如在克孜尔石窟顶的天相图里,图中的太阳神穿着轻盈的长衫,架着马拉车,这种形象的来源完全出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位于第118窟的壁画,整个画面偏向褐色的色彩风格,画中的佛像拥有通额的鼻梁,眼窝深陷,脸部五官布局疏朗,人物造型显得丰满而健壮,壁画运用了凹凸的方法表现出立体的质感,体现出了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克孜尔第92窟中的壁画也深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壁画中的佛像面部较长,鼻梁高挺,嘴唇上留有小胡子,头发曲卷着垂到肩上,衣服的线条曲折优美,与希腊人的披袍十分接近,人物的四肢比较粗壮,尤其是脚部显得十分肥大。德国人把这种受犍陀罗风格影响的画法称为第一种画风。

在德国人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克孜尔的绘画和雕塑风格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龟兹当地特征的第二种画风逐渐出现了。

壁画中人物的脸部五官开始显得紧凑而集中,额头像当时的龟兹人那样向后变得扁平,龟兹画家热衷于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四肢的细节,例如人物的双手,手指的第一节显得肥厚粗壮,而向指尖逐渐变细,壁画人物的人体和四肢也变得修长匀称。这一阶段的壁画色彩以蓝色和红色较为常见,尤其是壁画的底色,一般都采用蓝色,红色或绿色这些比较强烈的色彩,而用明亮的肉色,晕染的方法描绘人物,立体感十分厚重,人们把这种画法称为龟兹风。

长久以来,龟兹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谜,是谁、在什么时候建立了龟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没有人知道答案,这个曾经兴盛的绿洲国家,除了留下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残片,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曾经遍布境内的佛教石窟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