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西域沙漠龟兹国,揭开石窟文明的诞生之迷(2)

2009-07-10 09:3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昏暗的洞窟里,借助手中的灯光,勒柯克和格伦威德尔第一次看清了这些壁画,他们感到既兴奋又震惊,如果能够知晓这些石窟的来龙去脉,也许就能破

在昏暗的洞窟里,借助手中的灯光,勒柯克和格伦威德尔第一次看清了这些壁画,他们感到既兴奋又震惊,如果能够知晓这些石窟的来龙去脉,也许就能破解龟兹古老而神秘的历史,德国人觉得他们找到了一把钥匙——壁画。

根据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研究,德国学者认为,第一种画风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出现的年代应该较早,第二种画风明显带有龟兹本地的风格,是由第一种画风发展演变而来,受犍陀罗风格影响的早晚决定了壁画所在石窟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由此,德国人认为,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和作画时代开始于公元5至6世纪。

韩乐然并不同意德国人的观点,通过自己对壁画风格的研究,他认为克孜尔最早的开凿和作画时间可以上推到公元前后。

两者之间差了几乎500年。

这个新的发现鼓舞着韩乐然,他决定回兰州暂作休整,为下一次的考察研究作更充分的准备。

1947年6月10日,韩乐然在一处石窟的墙壁上题记留念,在题记的末尾,他还提醒来到克孜尔的人们要爱惜保护这里的石窟遗迹。6天之后,韩乐然带着大量的研究资料离开了克孜尔,然而他没有想到,这竟是自己与克孜尔的最后一别——1947年7月30日,韩乐然乘坐的飞机在甘肃嘉峪关失事,风华正茂的生命,和珍贵的研究资料都毁于这场突然而至的灾难里。

荒凉的明屋达格山谷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克孜尔石窟修建年代的秘密依然深藏在每天呼啸的山风和寂寞的落日之中。

1979年9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宿白的带领下,北大石窟考古实习组的研究生们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

一群学者再次来到这片山谷,他们来自遥远的北京。

当时的克孜尔生活条件简陋,连喝的水也是又咸又苦,考古队在克孜尔工作了整整两个月,当年困惑过韩乐然的问题同样在他们的心头盘旋:克孜尔石窟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呢?

专家认为,克孜尔的这个年代,光拿壁画和石像的风格来分年代太过简单。他们使用考古学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掌握全面材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北大的学者们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认真地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研究,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并不局限于壁画,荒凉残破的石窟建筑本身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第一步的工作是绘制克孜尔全部洞窟的平面图。

专家介绍说:我们到那儿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全面看洞窟,克孜尔分四个区,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看了一遍,同时画了一张连络的平面图,把200多个洞窟都画了,通过看和画,发现这个洞库种类很多。

克孜尔石窟共有编号的洞窟269个,编为谷西、谷东、谷内和后山四个区域,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洞窟保存有壁画,剩下的三分之二大多残破不堪,很少有人注意,北大的学者对这些洞窟进行了仔细的分类。

在这些洞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供信徒礼拜的中心柱式石窟,石窟主室内有一根巨大的中心柱,正面开有佛龛,通常塑有佛祖释迦牟尼的雕像,佛龛的两侧是两个左右甬道,这里的左右方向是根据佛祖塑像的位置朝向而定,甬道通向光线昏暗的后室,走过右甬道之后,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佛祖涅槃的卧像或画像。

涅槃也称灭度或圆寂,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单纯的死亡,而佛教认为涅槃是对生死轮回的超越。

专家介绍说:真正的涅槃是解脱了,达到一种最美好的境界了,实际上就是他不在了,因为这个佛教讲三界,一个欲界,一个是色界,一个是无色界,也就是说涅槃以后达到最高的那个层次了,无色界里边去了,就是“长乐我境”。

霍旭初研究员介绍说:涅槃就是逝世了,但是我们现在就是用逝世讲,代替不了也包含不了涅槃的更多的意思,真正的涅槃是解脱了,达到一种最美好的境界了,实际上就是他不在了。

赵莉介绍说:涅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死亡的这种概念,在佛教中涅槃意味着永远摆脱的轮回转世之苦,达到了绝对永恒进灭的境界,因此涅槃是佛教追求最高的理想境界。

观看完涅槃之后,信徒们从左甬道回到主室,完成了一次围绕着中心柱的礼拜,像这样的中心柱石窟几乎只在古代龟兹地区出现,因此这类石窟也被称为龟兹式石窟。

在克孜尔众多的中心柱石窟中,最壮观的要数大像窟,这一类石窟一共有7座,在主室中心柱的位置上,都立有一尊巨大的站立佛像,以编号为47号的大像窟为例,根据现存的痕迹判断,在它的主室里曾经立有一尊高达16米的佛祖站像,站像被固定在主室中央巨大的中心柱上,中心柱的后面是同样巨大的后室,在宽大的涅槃台上塑有佛祖涅槃的卧像。今天,这些宏伟的佛像早已不存,只留下当年固定大像用的一个个空空的柱洞,任凭人们去想象当年的盛况。

克孜尔第3窟是一个方形的石窟,主室中间没有了中心柱,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佛坛,这种类型的石窟被形象地称为方形窟,方形窟通常被用作高僧讲经宏法的场所,在克孜尔已经发现的一共有90座之多,在有的方形窟内,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残存的佛坛遗迹。

除了中心柱窟和方形窟,剩下的石窟并没有壁画,类似的石窟在克孜尔的数量是最多的,第10窟就是这样一座石窟,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经验丰富的宿白教授发现,在一些石窟外的立面上,有一些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凿痕,尤其是以第38、39和40窟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些奇怪的柱洞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

专家介绍说:38、39、40这三个洞子,搁平面上看它就是三个洞子,38窟是中心柱窟,39是方心窟,40是僧房窟,这三个窟不一样,怎么知道这三个窟后来成为一个组合呢,就是说你看墙上,他就在他的这个窟立面的上头打成大木头盆了,这个木头盆要有短梁来给它支上,正好这个上面就有一些安装短梁的这种遗迹,把这个遗迹联系起来,你就知道这是一些组合了。

经过实地观察,北大的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些古代楼梯的遗迹,这些楼梯是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僧人为了方便上下石窟而修建的,以克孜尔第96至105窟为例,楼梯从第96窟上去,穿过甬道,又从第105窟下来,这种情况暗示着这一排石窟也很可能是一个组合。

通过仔细的观察,宿白教授在克孜尔找到了7组较为完整的组合石窟,这些组合石窟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