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天国的形象,都不是画师们凭空想象出来的,现实的、世俗的生活,为画师们提供着绘画的依据,优美的飞天和天宫伎乐是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艺术瑰宝,也是古代龟兹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
霍旭初介绍说:玄奘《大唐西域记》里有一句话,玄奘到西天取经100多个国家回来以后,书里面有一句话“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高度概括了在所有西域这么多国家,包括印度来说,音乐舞蹈管弦伎乐龟兹是最好的。
龟兹音乐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受到人们、尤其是王公贵族广泛的喜爱,成为很多朝代宫廷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视剧《唐明皇》中,编导安排了一场唐玄宗跳胡旋舞的戏,看来可笑,其实也略有根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曾经一连听了五天的龟兹音乐演奏。
令人遗憾的是,唐玄宗听到的音乐到底如何美妙,历史上只有文字的形容,没有音响的效果。
多年来,一直有很多学者在研究龟兹音乐,希望能够将它完整地复原出来。
如果要复原龟兹音乐,首先必须明确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克孜尔第38窟,我们可以从壁画上的龟兹乐队中一一分辨出当时所使用的乐器,弓形箜篌,有点像西方的竖琴,它是来自古印度的弹拨乐器,还有同样来自古印度的横笛和答腊鼓,有五弦琵琶、铜钹、阮咸,还有排箫。除此之外,还有至今仍沿用的曲颈琵琶。
161窟也被牧羊人的烟火熏黑,经过冲洗后,露出了一个细小的管状乐器,它是龟兹人创造的,名为筚篥。
荜篥是一种管乐器,传入中原后,被称为笳管和管子。
管子,正是随着丝绸之路从龟兹来到了长安,中原人喜欢它那独特的音响效果,许多人成为吹奏荜篥的高手。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出逃四川,因思念死去的杨贵妃,在路途中挥泪写下了一首用荜篥吹奏的曲子《雨霖铃》。到了宋代,词人柳永重新填写了这支词曲,以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而成为千古绝唱。
有了乐器,没有曲谱,龟兹乐依然无法复原,于是研究者们想到,唐代音乐受龟兹乐影响很大,如果有唐代的曲谱,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会有龟兹乐的影子。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北魏至宋朝的珍贵文书,其中有一份乐谱,后来被法国人伯希和所得,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本部。这份乐谱抄写在《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卷子的背后,因为卷子的抄写年代为长兴四年,即公元993年五代后唐时期,可见乐谱也是993年前后抄写的。
1937年初夏,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学者林谦三见到了来自法国的11张敦煌乐谱照片,根据阅读同类古谱的经验,他判断这是一批琵琶古谱,而且是四弦琵琶谱。
四弦琵琶又叫曲颈琵琶,因从古印度经龟兹传入中原,还称龟兹琵琶。历经千年沧桑,外来的四弦琵琶生命力顽强,成为我们现代音乐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既然当时的乐器存在,又有曲谱发现,由演奏家照谱弹奏,人们岂不是可以欣赏到龟兹音乐了吗?事情却没有这样简单。
研究员周吉认为,对敦煌谱的解读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是琵琶谱,现在四弦琵琶到底是怎么定弦的看法不一,因为它的指位,就是手指按琵琶的位置,如果定弦不能确定,到底发什么音就很难确定了,所以这方面有不同的看法。
在琵琶的颈部有四个弦轴,转动弦轴可以调整弦的松紧,而弦的松紧影响着演奏的音高。演奏时,第一根弦的绝对音高要根据管乐器给出的音来调整,另外三根弦与第一根弦又要保持一定的音程关系,这就称为定弦。定好了弦演奏的《新疆之春》优美动听,假如我们转动弦轴,重新设定四根弦之间的关系,再演奏出的《新疆之春》,混乱又怪异。敦煌的这份琵琶谱中,恰恰只标出了演奏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而没有告诉我们演奏这些古曲时该怎样定弦。
周吉研究员介绍说:另外,就是关于它的节拍和节奏的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的谱子,这方面记载得不是很详细,到底哪个谱号代表什么意思,看法也不一样。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龟兹音乐是无法复原的,它已经无可挽回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日本的岸边成雄。
新疆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吉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古代龟兹虽然经过了回鹘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但文化的传承有优选的法则,既然龟兹的音乐歌舞水平甚高,后来的文化会首选继承。另外,绿洲的自然环境没有变,绿洲居民的生产劳动方式没有变,与之相适应的音乐生活,也应该有变异的传承下来。
在不断到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周吉从南疆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中,发现了龟兹音乐的端倪。
十二木卡姆是有着12个大型套曲的音乐作品,每套木卡姆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琼拉克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琼拉克曼是抒情部分,起着序曲的作用;第二部分达斯坦是叙事段落,讲一些英雄和爱情故事;麦西热甫作为结束曲,是一个欢快热烈的段落,而且要加入舞蹈。
这种曲式结构和琼拉克曼的名字,引起了周吉的注意。木卡姆是阿拉伯语的词汇,但是琼拉克曼翻成汉语却是大曲的意思,而唐代中原有称为大曲的音乐。
周吉研究员介绍说:木卡姆的琼拉克曼部分就是大曲部分的结构,它是一种散板起,然后慢板、快板、最后急板,最后再散板结束,这种节奏速度的变化,和霓裳羽衣曲就是白居易那个诗描写的一模一样。
在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作为一种宫廷宴饮时欣赏的音乐,演出时的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在唐代大曲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霓裳羽衣曲》。音乐虽已失传,但白居易在他的诗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清楚地描写了这首唐代大曲的结构特点:“散序六奏未动衣”说的是乐曲一开始奏的是散板,六遍,此时舞者不动。第二部分“中序”有了节拍,以歌唱为主。“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句子,说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部分节奏快捷,曲调繁复,共演奏了十二遍。这部分乐曲称为破,以舞蹈为主,或歌或不歌。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净土变”绘于初唐在歌舞伴奏乐队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演奏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