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西域沙漠龟兹国,寻找失落的汉唐遗韵(2)

2009-07-10 10: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事情的起因之一是马。在距今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为了与匈奴作战,西汉军队需要精良的战马来装备自己的骑兵,汉武帝听说当时的大宛、即今天的中亚

事情的起因之一是马。在距今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为了与匈奴作战,西汉军队需要精良的战马来装备自己的骑兵,汉武帝听说当时的大宛、即今天的中亚哈萨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地区出产一种名叫汗血宝马的马匹,于是派出使者前去寻找,但是大宛拒绝将宝马献出,甚至还杀死了汉朝的使者,愤怒的汉武帝派出了将军李广利,统率大军西出玉门关,征伐万里之外的大宛,然而,第一次出征却是大败而归,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第二次率军出征,当时的西域小国轮台,也被人称为仑头,正处在汉军前进的道路上。

专家介绍说,到大宛的路途非常遥远,而且道路奇险,在汉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汉武帝在这个工作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一些隶属小国因为供不起就显得非常窘迫,到了仑头的时候,仑头不降,当时汉兵就攻数日,最后就把轮台灭了。

胜利的汉军在轮台国旧址设立了屯田机构,在这一地区发展生产,供应保障在丝绸之路上来往官员和商人们的饮食起居。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于这一地区的乌垒城,西域的历史自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渭干河是流经古代龟兹地区的一条大河,龟兹作为身处沙漠戈壁之间的一个古代绿洲国家,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水源,汉朝的军事胜利带来了当时西域社会的安定,从这一时期开始,龟兹变得更加繁荣。

但在古籍中,人们却找不到当时龟兹地区的详细记录,一千多年之后,是否还能找到一丝当时的痕迹呢?

在当年黄文弼手绘的考察地图上,清晰地画出了他在渭干河下游大望库木地区进行考察的路线。

今天的大望库木地区已经变成了一片被黄沙掩埋的荒漠,当年的黄文弼在这一带连续发现了十几处烽燧、城堡和屯田的遗址,到处散落着汉代的瓦砾,五铢钱和龟兹铜钱,从这些遗址的规模和分布来看,这一带在汉代应该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军事和民居中心区域,而在离此不远的玉奇喀特古城,黄文弼找到了西汉最后一位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章。这些发现,使得汉代龟兹地区的社会和生活面貌第一次清晰的呈现在中国考古学者的眼前,激动的黄文弼在日记里这样记载了自己的心情:“回首远眺白泥滩上,高阜起伏,若隐若现,犹想见古时屯苏刁斗之声,白屋历历,鸡鸣犬吠,如闻彷佛。”

1928年11月底,在库车地区考察了2个多月的黄文弼来到了克孜尔石窟,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2月,经过在克孜尔石窟内的发掘整理,黄文弼发现了两件古代文书残片,其中一件文书上写有行军押官杨思礼的字样,根据这一点,可以确定这是唐代军队所留下的遗物,而在克孜尔第93窟的墙壁上,黄文弼还发现了刻有士兵打仗内容的痕迹,上面刻有冲锋的骑兵和随风招展的军旗,在一些僧房窟内,黄文弼还发现了古代游客留下的题记。

种种迹象表明,规模宏大的克孜尔石窟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兴盛繁华之后,在8世纪初期却突然衰落荒废了,当时的克孜尔,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吐蕃的使臣晋见唐太宗时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双方之间的友好情谊,但是唐朝和吐蕃之间也曾经爆发过连年的争战,从公元650年开始,在龟兹地区,唐军和吐蕃军队反复进行着战争,这个绿洲城市几易其手。

克孜尔石窟,正处在龟兹城外的交通要道上,公元670年,吐蕃第二次占领龟兹,这一次吐蕃军队进攻的路线是西北方向,克孜尔石窟的地理位置使得它首当其冲面对战火的洗礼,也许就在某一天,面对正在逼近的战火,克孜尔的僧人们终于走出了修行的石窟,在慌乱间,匆匆离开了这里。

克孜尔,拉开了它衰败的序幕。

种种迹象表明,在公元7至8世纪,曾经有大量的汉族大乘佛教信徒在库木吐拉活动,他们又是从何而来呢?

库木吐拉石窟是龟兹境内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的石窟群,它位于库车县西南30公里处,下临木扎提河,现有编号洞窟101个。

1928年,黄文弼在库木吐拉先后发现了30多个汉族僧人的名字。

在库木吐拉第15号窟内,保留着一尊飞天形象,飞天的衣服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飘带在风中舒展自如,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最精彩的飞天相媲美,这幅飞天无疑是出自于汉族画家之手。

位于库车河右岸的克孜利亚山谷,1999年又新发现了一处石窟——阿艾石窟,进入洞窟后,人们注意到石窟两侧的立佛和菩萨之间留有清晰的汉文题记,上面写着当年捐钱修建这座石窟的供养人姓名,从名字上判断,他们有的是汉族人,有的是龟兹当地居民,人数众多,有男有女,石窟的墙壁上还刻有某某年五月十五日的字样,换算之后的年代应该是公元700年或800年左右。据此,学者们的推论是,这座石窟的修建人应该是当时唐朝安西大都护府地区的下层百姓。

安西大都护府,是唐代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位置就在龟兹,经过唐朝几代帝王的苦心经营,安西大都护府在最鼎盛时期的疆域,甚至深入到今天的咸海和阿富汗地区,唐朝在西域地区驻军高达5万人,在龟兹地区,唐军驻有3万军队,随行的工匠、家属数量更为庞大,军粮的供应成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大规模的屯田。

专家介绍说,打仗必须准备大量的部队用粮,新疆离内地很远,从内地把粮食运到新疆再运到中亚的前线去,是简直不可能的事,那就必须在离前线比较近的地方,找一个适合于农业的地区进行农业种植,生产粮食来供作战需要,到了后期,主要是唐代同阿拉伯地区进行交战,这个部队同样也是需要粮食,在那儿屯田是历代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一个最基本的政策,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政策。

库车向西数十公里处的新和县,也是古龟兹国的所在地,这里有一座名叫通古孜巴什的唐代古城遗址。1928年,黄文弼仔细考察了这座古城,他在遗址间找到了一些珍贵的文书残片,上面记载的内容让人兴奋不已,一份文书就记载了一个名叫白苏毕梨的人领取屯米的纪录,另一份文书则记载了一个名叫李明达的人因为没有粮食吃,在大历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向同伴蔡明义借了青麦一石七升、小米一石六升的债务,根据这些文书,黄文弼得出了一个结论:通古孜巴什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屯田驻军的中心据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