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单于觉得西汉正是孤儿寡母执政之时,有机可乘,应该有所动作。但与刘邦盟誓在先,冒顿也不想被人说成背信弃义之徒。机智的他决定激怒汉朝,让他们首先动武,然后自己在一举击溃对方。
于是,冒顿单于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汉朝都城长安,呈给吕后。吕后拆开一看,信中写道:
“我现在是一个枕边寂寞的君王,生活在北方草原这个荒凉的地方。我最擅长骑马打仗,麾下拥有精兵猛士三十万。现在,我来到边境,很想深入你们中原腹地一游。听说你的丈夫不久前死了,想必你也是空闺难守。我们两人,一个孤男,一个寡女,都是寂寞之人。你何不来与我相见呢?咱们结秦晋之好,鱼水之欢,这一定会是让你我都高兴的事!”
身为皇太后,吕后是个母仪天下的人,身份至尊至贵,冒顿这封信,言语极尽猥亵、挑逗,是对吕后最大的侮辱。吕后大怒,召大臣商量对策。樊哙(kuài)挺身说:“臣愿意率领十万精兵,扫平这些不知深浅的蛮子。”大将季布立即表示反对,说:“当年高帝统领四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樊哙当时也随从出征了。结果,先皇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那时候,樊哙根本没能力解围。当时百姓还作了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gòu)弩’。现在歌谣未绝,兵士受的伤刚刚愈合,樊哙却吹牛说用十万大军就能打败匈奴,难道忘了以前的事了吗?我觉得,匈奴人本来就是禽兽,他对咱们说好话,不值得高兴,他对咱们进行侮辱,也不值得生气。总之,是绝不可以出兵的。”
季布说匈奴人是禽兽,声称他们说什么都不必介意,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话罢了。但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刘邦白登之围的事上上下下都知道,连刘邦带40万大军都差点全军覆没,现在朝廷实力不如当时,谁还能与匈奴抗衡?吕后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忍气吞声,给冒顿单于回了封信。
吕后的回信,原文并未记入史册,据说内容是这样的:
“单于不忘我们这个小地方,赐下信件,我们举国上下,莫不诚惶诚恐!单于雄伟,正在盛年,老妾得单于垂青,本应立即前往侍奉。可惜我年近七十,色衰神弱,牙齿头发都脱落了,走路也不方便了,要是让我见了您,我自己羞惭不说,也污了单于您的眼睛。因此,我只好违背单于的召唤了。谨献上后宫美女三十名,锦帛十万匹,御用精米八十万斛,精酿宫酒百石,敬请大单于笑纳。”
这个内容是不是真的,后人不得知。但是,仅凭史书中没有记载吕后的回信这点看,就足以证明回信的内容确实是有伤国体人格了,甚至或许比人们猜测的更不堪。
一代皇太后,遭到被视为“蛮夷”之族的匈奴单于如此调戏,既不敢发兵也不敢指责,反而卑辞厚币,曲意逢迎,足见当时匈奴的强盛了。
击败了强敌的匈奴人,恰好赶上了中原王朝衰弱的时期,这既是冒顿单于的功劳,也是一种幸运。在冒顿单于的手中,匈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公元前174年,冒顿病故了。儿子老上单于和孙子军臣单于先后继承了王位。这两位单于继续奉行冒顿单于制定的政策,仍与西汉和亲;又以汉人中行说为军师,学会中原的先进文化,因此政治、经济仍比较稳定。但是,随着匈奴贵族不断对外用兵、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以及匈、汉关系的恶化,匈奴的实力也开始逐步减弱。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了,他的弟弟伊稚斜单于继位。军臣单于的儿子逃到汉朝,被汉朝收留。伊稚斜单于对此大为恼火,屡屡发兵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派卫青等人率10余万大军反击,获胜,次年再次出兵,战果不凡,但前将军赵信所率3000余骑却全军覆没,赵信也投降了匈奴。
赵信本来是匈奴人,后来投奔汉朝,在汉朝做官。伊稚斜单于得到赵信后,因为赵信熟悉汉军、汉地,就对赵信着意笼络,封他为“自次王”,还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企图利用他对付汉军。
不知进退的伊稚斜单于并没有认识到,现在的汉朝已经不是当年“打落门牙和血吞”的汉朝了。他还以为对方是软弱好欺负的,他还想重现当年冒顿单于的风光。错误的认识,让他和匈奴付出了惨重代价。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