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金银器精品(3)

2009-07-24 10:31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宫的一个密龛里。锈迹斑斑的铁函里套着这重宝函,这是一个鎏金的银宝函。宝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顶上雕刻着四十五尊形

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宫的一个密龛里。锈迹斑斑的铁函里套着这重宝函,这是一个鎏金的银宝函。宝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顶上雕刻着四十五尊形态各异的菩萨像。这些神异的菩萨像,按照某种秩序排列。在梵语中,这种奇妙的形式叫做“曼荼罗”。 简单地说,曼荼罗就是凝结佛教精华的坛场,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汇聚精华,辐射光芒”。显然,这样的宝函装饰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果然,人们在银函的里面发现了一重檀香木函和一个水晶棺椁,最里面是洁白的小玉棺,一枚佛指静静地躺在玉棺里。这枚骨质的舍利就是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

为了供奉这尊世间仅有的佛指舍利,唐代皇家专门制造了一批金银法器。这根长1.96米的双环12轮鎏金银锡杖,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杖上铭刻的文字显示,一位姓安的工匠用黄金62两,白银58两打制了它。杖首两个金轮上套着12枚雕花的金环,金环围绕着两重象征圣洁的莲花宝座,顶端是一颗象征智慧的宝珠。

香囊一般挂在身上,为了防止晃动时香料流出,工匠们在内部装了两个平衡环。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滚动而香碗的重心却不动。

当年,它是这样使用的在球内的小碗中装上香料,点燃后香气就从镂空的纹饰中溢出。

还有一尊通体挂满珍珠璎珞的鎏金菩萨,是唐懿宗在39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她手捧象征纯洁的荷叶,荷叶上托着刻有祈愿文字的银匾。在铭文中她被称为“捧真身菩萨”。菩萨主体是银质的,采用了錾刻、钣金、鎏金、铆接等多种工艺方法,是唐代同类金银器中最宏大的一个。

皇室甚至还为这位菩萨专门准备了衣服。奇特的是,法门寺的大部分丝织品都已经炭化,只有这5件蹙金绣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是什么让它们阻挡了千年岁月的侵蚀呢?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这些金线其实是用黄金拉成的,它们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正是这些镶嵌在织物中的金线阻挡了时光的侵蚀,让我们在1000多年后还能一睹唐代丝绸的真容。

这件微型蹙金绣衣有着短短的袖子,下摆的长度刚刚到达胸部,很像现代时尚女性的服装。其实,这是典型的唐代侍女短袖上衣。

虽然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中有相当多的宗教用品,但实际上到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已经深入社会,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有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金银茶具,这是在晚唐时期才出现的新型器物。中国的饮茶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直到唐代开元以后,饮茶之风才普遍流行开来,形成了“茶道”。

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成为显示唐王朝国力强盛的标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不过,法门寺的金银器也成了唐代金银器最后的绝响。就在唐朝皇家最后一次迎送佛指舍利后三十年,强盛一时的唐王朝灭亡。

到了明清时期,佛教用品在金银器中仍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形态生动、细腻精致的佛像,还有造型复杂的坛城和佛塔。

而这个金发塔,蕴涵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据说这是光绪皇帝为了收集母亲梳头时留下的头发而专门制作的。它是中国现有的唯一一顶皇帝金冠,曾经属于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薄如蝉翼,用极细的金丝精工编织而成,金丝细如毛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的外形更加艳丽华贵,纹饰细密多变。工艺技巧日益成熟和复杂。在故宫,珍藏着一件绝无仅有的珍品。

这是乾隆时用黄金制作的天球模型,一共用了2746万多两黄金。底部是一个海水托盘,盘心放着指南针。托盘之上是一个云龙支架,錾雕有9条行龙。球体用金叶锤打的两个半圆合成,接缝处是赤道,上下两端是南北极。球面上镶嵌着大小不等的珍珠,分别代表3242颗星,组成300个星座。

这件旷世杰作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峰。它们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迹。王朝的身影远去了,但岁月的流逝却消磨不了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